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最有成就的皇帝。执政期间,他整顿了官治,致力于汉化,迁都洛阳,南征北战,对北魏和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跋宏的这首诗表明了他的远大志向,永远不会忘记南北统一的伟大事业。然而,拓跋宏只活了三十三岁就去世了。至于他的英年早逝,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因为得知皇后出轨而生气的。事实上,他死于疾病和疲劳。
拓跋宏到底得了什么病?在《魏书·高祖纪》中,从他的“犹豫”到“疾病”,最后的“死亡”并没有解释疾病;在拓跋宏的皇家医生徐健、元成、元谢等近臣的传记中,拓跋宏的疾病被揭露。据《魏书·元澄传》报道,拓跋宏“病淹年,气力弊”;《魏书·元谢传》称拓跋宏“气力危险”;据《魏书·徐建传》介绍,拓跋宏“心容顿竭,气体虚弱”,患有“沉劳”和“沉劳”。“在古代汉语中”意味着呼吸短促而微弱,即呼吸障碍;劳动与“结核病”相同,即结核病;“也多指结核病。综合分析,拓跋宏患肺结核多年,病情不轻。
英年早逝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传统。拓跋宏以前的几代祖先,如景穆王子拓跋晃,13岁生文成帝拓跋军;拓跋宏15岁生文帝拓跋宏;拓跋宏14岁生孝文帝拓跋宏;他们都十几岁了,就已经生了孩子。由于年龄小,精子质量低,很容易造成后代遗传性先天性不足。和他的祖先一样,拓跋宏也是一个早婚早育的人。他16岁生了长子元勋,17岁生了次子元恪。此外,在生元恪之前,他还有两个女儿:华阳公主和兰陵公主。可以看出,拓跋宏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涉猎后宫,宠坏了这个女人。十几岁正处于身体发育初期,此时过度做爱,容易造成气血亏损,体弱多病。
[img]666194[/img]
其次,早年的经历对拓跋宏的身心影响很大。拓跋宏三岁丧母(生母李氏死于北魏宫廷“子贵母死”祖制),十岁丧父(父亲拓跋宏被冯太后毒死),在寒冷的冬天受到“单衣闭室,绝食三朝”的惩罚,被“食物中的虫子和污物”的恐吓,被拐杖打“几十”的体罚,甚至过于“聪明”...《黄帝内经》云:“悲伤肺,恐伤肾”。亲生父母的痛苦死亡,早期的恐惧,这一系列的痛苦,使拓跋宏年轻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和伤害,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第三,宠冯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冯太后的两个侄女入宫,其中一个是冯,后来给拓跋宏戴绿帽子的冯皇后,“有魅力,偏爱幸运”。不久,冯氏因病被冯太后“送回家为尼”。冯氏得的不是普通病,而是可怕的“素疹”。在古代汉语中,这种病传染性很强,很难治愈,让人避之不及。冯太后去世后,拓跋宏打着冯氏“素疹愈合”的幌子接手回宫,“宠过初,……宫人稀复进见”(见《魏书·后妃传》)。拓跋宏身体不好,在与冯氏的密切接触中,最终感染了肺病。
四是精疲力尽,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独掌大权后,努力工作,勤于政务,掀起了排山倒海的改革浪潮。特别是在迁都问题上,拓跋宏力排众议,软硬兼施,甚至自编自演了一场冒雨的“南征”闹剧,可谓辛辛苦苦,以至于“及迁洛,……体小不平,……令(徐健)处理”。迁都后,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驾亲征,发动伐齐之战,恨不得毕其功于一战,结果,几次匆匆出征,均无功而返。急功近利,再加上疲惫焦虑,拓跋宏于太和22年(公元498年)再次亲征时“疾大渐”(《魏书·徐建传》)。幸运的是,徐健的治疗有所改善。
[img]666195[/img]
拓跋宏久病心烦,侍臣稍有过失,总是要训斥、惩罚,甚至对妻儿也不手软。迁都洛阳后,第一任皇后冯拒绝说汉语,穿汉服,被拓跋宏废墟;第一任王子元勋太热了,不穿汉服。被骂后,他发动叛乱,被拓跋宏废墟并杀害。先天缺陷,后天烦恼,事事亲为,急于求成,脾气暴躁,经常生气,平时不注意养生保健,使拓跋宏的病情由轻变重,以至于在亲自审讯第二任皇后出轨案时,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先是“以病卧温床”,然后“取卫直刀柱”(见《魏书后妃传》)。
有人说拓跋宏这种状态,是皇后让他戴绿帽子气,其实不然。@ 拓跋宏是英武皇帝。虽然他宠爱皇后,但他不是一个懦夫,只是诺诺,吞咽,害怕皇后,无法控制皇后;@ 拓跋宏胸怀宏图,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改革和统一大业中,他连年战斗,知道自己冷落了皇后,@ 没有废墟,只是幽禁,显然是想通了,原谅了皇后的背叛;再一次,拓跋宏临终前“遗诏”三夫人都被送回家”(见《资治通鉴》),明确允许后宫很多妃子死后再婚。可见拓跋宏心胸宽广,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小家子气。
女王私通,可能会让拓跋宏一时沮丧,但绝不是致命的伤害。拓跋宏的死在于他知道自己“心筋疲力尽,气体贫瘠”,继续无私创业,希望有生之年能统一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皇帝。拓跋宏作为一个病重的人,这是绝望的。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3月,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拓跋宏再次强烈支持病体亲征伐齐。途中,鞍马劳顿“病得很厉害,戚戚不开心”(见《魏书·徐健传》),御医无能为力。四月,提前耗尽一生精力的拓跋宏,在马圈城取得大胜后,因过度劳累、病入膏肓、遗憾而死,令人遗憾。
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他得了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