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皇帝爱长子,人爱最小的孩子”,在一个非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很难做一碗水,我们经常说“偏见”。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无论她是在深宫还是在农场,她最喜欢的通常是她的小儿子,否则就会有一句老话:“老儿子的孙子,老太太的命脉”。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春秋武姜更喜欢共叔段,汉初窦太后更喜欢刘武。
都是母亲同胞,对小儿子无限宽容和宠爱,以母亲的名义干涉政治,也因为伟大的母爱而毁灭。
01 偏爱幼子
郑国武公的妻子吴江,出生于沈国姜氏,后人称她为“吴江”。
据记载,吴江生第一个孩子难产,孩子头没出来,脚先出来,情况非常危急。
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女性分娩,往往九死一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王子和贵族也只能听天由命。
幸运的是,母子都命大,最终化险为夷。
然而,这种恐惧给吴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虽然她在10月份怀孕了,但她认为这个孩子是来杀她的。她非常讨厌他。她还给孩子起了一个“生”的名字,意思是“倒着出生”。她听起来有点不舒服。
后来,吴江有了第二个儿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姚儿”共叔段。
叔叔段出生顺利,长相帅气,嘴巴甜美。吴江越看越爱,越爱小儿子。相比之下,大儿子的出生有点碍眼。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周边地区
02 夺嫡之争
根据祖先的礼仪,他是长子,被立为王子。
但是吴江不高兴。她整天在郑武公身边吹耳朵,批评自己的不幸。她赞美叔叔段孝顺而有爱心,想废除生命,改立叔叔段。
幸运的是,虽然郑武公年纪大了,但他并不困惑。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和吴江吵了一架,直到最后咽下气来,坚持把君主的位置传给王子。
王位继承了法律,得到了大臣的支持,成就了后来“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
说起来,郑庄公还得感谢自己有一个态度坚定、眼光独到的好爸爸。
[img]666941[/img]
03 长子之志
读史时,毛主席曾给郑庄公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作为一个被母亲极度厌恶的人,他在哪里强大?
第一,遇事能忍。
郑庄公即位后,吴江和共叔段并不甘心放弃,背后一直在寻找翻盘的机会。
在吴江的支持下,共叔段不仅要求京城作为分封地,还要公开招兵买马,胡作妄为。叛逆的心是显而易见的。
一位大臣提醒庄公尽快处理叔叔段。郑庄公回答说:“段现在做得不算太多。如果我在这个时候对段实施制裁,姜会出来阻止他。不仅全世界的人都会责骂我对兄弟不公正,还会责骂我对母亲不孝。让我们等他做更多不公正的事情。”。
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杀”的由来。
[img]666942[/img]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共叔段和武姜里应外合,准备攻打都城。
城里的人和士兵对段的所作所为不满,纷纷倒戈,失去支持后的共叔段兵败自杀。
武姜也成了孤家寡人。
在弟弟和母亲的阴谋下,郑庄公忍受了22年。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
“古代所谓的英雄,一定有过人之节,人情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战,这不足为勇也。
世界上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缘无故加上而不怒。
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者,其志远远。"
第二,投篮够狠。
郑庄公面对叔叔段的叛乱,虽然一直忍受,隐藏,但一旦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送,他从不拖泥带水,但雷霆,全线攻击,不仅在武力上击败对方,而且在心理上完全击败对方,让对方没有反手的力量。
我们的高中课文《郑伯克段于炎》详细记录了这场战争的经历。
他的妥协和隐忍绝不是懦弱和无能,而是国君和兄弟必备的治国素质和胸怀。
@ 把握分寸。
平定了共叔段之乱,如何处理内应——自己的母亲武姜?
愤怒的郑庄公把武姜放在城外,并立誓说:“不到黄泉誓不见面。”
但很快,作为人子的郑庄公就后悔了,如果按照誓言,恐怕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母亲年纪大了,这难道不违背人伦吗?
郑庄公的顾虑被一位大臣英考叔叔知道了。英考叔叔建议:“最好在地下修剪通往城外的隧道。如果你挖泉水,那不是黄泉吗?这样,你就可以在不违背誓言的情况下见到你的母亲。”。
郑庄公采纳了颍考叔的意见,不仅见到了吴江,还把吴江带到宫中养活自己的生命。
汉初,梁王刘武因为受到窦太后的特别宠爱,曾经干政议储。最后,他奢侈无度,不懂得控制,身败名裂。相反,他甚至不能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王子。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爱,而不是偏爱。
春秋历史:为什么武姜更喜欢共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