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尚书·禹贡》记载,夏禹治水有荥泽;战国时期,韩国在荥泽北部建造城市,称为荥阳。
[img]666949[/img]
荥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10万年前,以织洞古人类遗址为证据。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绸面料(距今5300-5600年)。据说黄帝的妻子雷祖在荥阳养蚕,教人们做衣服。荥阳有“中国雷祖文化之乡”的美誉。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家。
“天下郑姓出荥阳”的说法在郑姓中颇为流行,郑姓在百姓中排名第七。在古代,荥阳是郑的领土,第一代国王郑桓公是郑姓的祖先。郑被摧毁后,中国人民以国家名称为姓。2004年建成的“郑三公像”是郑三代国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也是荥阳的市标。
荥阳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王室灭亡后,他仍然以郑为姓,以家乡荥阳为王。东汉末年,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门王族。变迁到唐朝后,郑姓仍然是一个王室。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其影响逐渐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突出的郑家族之一
。
秦汉时期,经过多年的沉默,中国首次统一,中国以中原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地区。郑姓也进入了第一个“家庭”时期。其中,以郑荣为代表的项羽家族突然崛起,成为郑氏历史发展演变的主体。
郑荣之子郑当时曾在西汉王朝担任司农。他因贤德被誉为“郑庄”和“听梁楚间”。当时皇帝也知道“郑庄千里不吃”的故事。
荥阳郑氏起源于西汉大司农郑,郑兴、郑中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曹魏名臣。郑泰是汉末著名的扬州刺史大臣。开国元勋郑冲西晋太傅。西晋初名臣郑辽是密陵侯。四世的子孙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郑道昭是兖州刺史,被称为北方书圣。六兄弟郑羲都是北魏重臣。郑艳官至中书令等十多个职位,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翔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医生。隋朝被授予沛国公、祁州刺史,帮助杨坚建立。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璐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唐代,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人数无法细查。
“荥阳家族”——自太祖桓公封立国以来,郑武公建都荥阳以来,由于当时郑家族的繁荣,许多郑家族人都为此感到骄傲,他们的后代也是光荣的家庭。因此,有一种说法是“郑来自世界上的荥阳”,郑家族被称为“荥阳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郑姓的显赫时代,荥阳郑氏、开封郑氏都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功臣,出现了著名的“郑氏四祖”。
以“七房郑氏”郑羲一房为首的北祖定居在古荥阳(今郑州市古荥镇),是郑氏家族中最强大的。著名书法家郑道昭来自北祖;南祖定居在京县(今荥阳市南京襄城);中祖定居在大索(今荥阳城);西祖与北魏皇帝西征,定居陇西。目前,郑氏家族的几个主要家族大多是由“郑氏四祖”发展而来的。
西晋永嘉之乱,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世界开始第三次南迁。郑痒就是其中之一,被称为郑姓“南渡祖先”。郑昭从荥阳、开封搬到闽,迁居福建永泰。他曾担任泉州和建州的刺史。他是福建郑姓的祖先。
北魏时期,孝文帝将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确定为“汉姓最高门”。
隋唐时期,荥阳郑氏发展到鼎盛时期,有22名进士、6名状元、8名女婿、9名宰相,被称为“郑半朝”。
隋唐时期,郑在中原蓬勃发展的同时,南方的郑也逐渐壮大。隋唐五代,郑南迁五次。唐末,几乎所有住在荥阳的郑南祖、北祖、中祖都南迁,而住在固始等地的郑家则随王审知进入闽。
[img]666950[/img]
五代十国,荥阳郑氏逐渐衰落。因动乱迁居云南大理的荥阳郑氏后裔郑买思,在西南边疆建立了长国,完成了郑氏灭亡以来称帝的新尝试。郑在大理实行汉化教育,长国三代死于内乱。
明代,郑姓在南方枝繁叶茂,其中一人在浦江郑宅镇共居300多年,是浦江义门郑氏,“江南第一家”。
第七世郑文融治家时,参照朱子的《家礼》制定了58条《家范》。明初,这个家庭成了“孝大义”的典型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被后人称为“江南第一家”。荥阳世界郑氏联谊总会常务会长郑朝阳说,当时朱元璋本要把郑氏送给“世界第一家”时,身边有人提醒:郑氏是世界第一家,朱家呢?朱元璋一听,就把“世界第一家”改成了“江南第一家”。
明天顺三年,义门郑氏房屋和祖产将被大火烧毁。300多年来,民族共居共食的历史终止,民族外出谋生。
多年后,他们遇到了彼此不认识的后代,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代数、口音和习俗,甚至喝酒时的命令也完全相同。拿出家谱,他们发现他们是“江南第一家”。
清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人们从金门出发到澎湖,趁着涨潮登陆台湾省。随后,他指挥军队歼灭一小部分荷兰军队,迫使台湾省城市和赤嵌城市的荷兰守军投降并收复台湾省。此后,大量郑氏家族开始迁居台湾省。与此同时,一些郑氏后裔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日本等地,他们的足迹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img]666951[/img]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现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祖籍莆田、漳州。
《漳浦营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的祖先从固始县进入福建。东晋永嘉年间,他从河南固始县白沙镇避地到福建,然后从莆田迁往漳州,然后迁往南安。1144年至1210年,郑成功的祖先从莆田迁往龙溪县,后人迁往南安。事实上,郑成功与汉唐时期的荥阳郑有着深厚的祖先关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郑氏寻根,开封不得不说。开封郑氏文化源远流长。
《郑氏祖父墓志》说:“王父成功,字明燕,名大木,姓郑。他的祖先来自光州固始,进入福建。从莆居漳和广东的潮流到祖先隐藏的石公,他住在泉之南安县杨子山下的石井乡,所以他是南安人。”
郑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广播到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在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氏源于郑州荥阳,“天下郑氏出荥阳”。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当时是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工作了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始建兴阳、巩、京、新郑等县。此后,历代先后在郑州设立了兴阳县、北豫州、兴州等。
揭秘:历史上你不知道的郑氏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