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傅作为清代各级官员处理政务、行使管理职能的地域性、专业性强的工作人员和智库和代理商,诞生于世界各地,不仅是中国工作人员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地域环境、特殊人文基因和特殊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绍兴古称“荒服”之地。大禹在这里治水毕功,地平天成。越王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绍兴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秦始皇巡逻,祭祀大禹,立即石头,教育人民。汉代马振筑湖,使绍兴风调雨顺,山清水秀,“俗始尚文”、“俗始贵士”。晋朝南迁,学者和平民纷纷相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与多民族融合。绍兴以“俗风流,书法家多”的文风焕然一新,经济越来越繁荣,呈现出“今天会稽,过去关中”的繁荣景象。隋唐时期,越窑越纸闻名于世,丝绸茶异军突起,风景如昔,文人墨客纷纷涌来,“俗好吟诵,风骚人才众多”,人文更加繁荣。宋代至元明时期,文风更加灿烂,形成了“好学、敬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文风,使绍兴成为名人辈出的“名士乡”。以文武进士为例,绍兴市多达2238人,其中唐12人,五代7人,宋618人,元24人,明560人,清744人。正是在这种炽热的文风的影响下,绍兴师傅才成长起来,他们无疑是绍兴成千上万“名士”的优秀代表。
[img]665094[/img]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艰辛。绍兴历史上堪称“鱼米之乡”,但由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在“靖康之难”期间,中原汉民三次南迁,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宋代,“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大大增加了绍兴耕地的负担。据王振忠先生研究,“绍兴府平原的发展早在16世纪末就达到了极限。晚明时分,绍兴人祁彪佳说:“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两个人吃一亩小米,虽然很丰收,但也止供半年食用,只有每个外贩才能死。“清代绍兴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国人口密度第三位。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以至于“所有可资耕种者在岸边几乎没有差距”。穷则思变。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耕种和地域之外,想到了手工业、商业、借贷、救贫等方法,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谋生、为人作幕等脑筋。
第三,科举难,名声诱人。倡导读书,追求名利,是绍兴的传统社会风尚;读书,求名,是绍兴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目标。抓清朝,这一时尚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里的孩子成了孩子就传举业射策。大约十个人坐在一所学校,四角内外攻制,举业者聚集其他行业,孩子发未蓄,就可以写成文字,经常采摘芹藻,或者再试一次。男孩不利就弃文就武,习韬弓矢”,导致“中式虎围人每科多至十余人,少不少于五六人”的情况。据统计,绍兴“中举人2361人次”,从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绍兴府举人656人,占全省总数的15.5%,从顺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646-1774年)。;“进士数也多达505人”,“全国科甲排名第六”。在这些数字的背后,至少有几个问题。一是竞争激烈,绍兴人要考中进士、举人,比其他地方要困难得多。第二,励志效应,如此多的人中进士、举人,刺激了更多的人努力学习。@ 官职有限,许多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先为人作幕,再等待机会。第四,另辟蹊径,更多的学者因为过不了科举这座“独木桥”而另辟蹊径求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幕和做生意。
[img]665095[/img]
四是亲缘认同,形成“声气”。绍兴人特别注重亲缘关系,包括乡缘关系、血缘关系和师缘关系。它们大量记录在师傅的书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师傅徐佳村的229篇《秋水轩》和龚萼的186篇《雪鸿轩》。除了老乡之间的相互推荐外,乡缘还有遍布全国的绍兴会馆,非常重要。这些会馆很多都有“准师爷之乡”的性质,有的还举办了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训练班。父亲、儿子、兄弟、孩子结婚等血缘关系自然是师父中最重要、最亲密、最有用的亲缘关系。绍兴师傅群体形成、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这种亲缘关系“彼此交流,问候方便”。
五是时势需要,应运而生。首先,满族在准备进入海关、进入中原、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意识到依靠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为汉族工作人员的出现提供了国家政策的可能性。二是清朝实行“科举为利禄之路”、“得之则荣,失之则辱”的政策。然而,僵化的科举制度和频繁的文字狱使整个社会保守而沉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科举获胜者被委以重任,但他们不善于处理各种政治事务,只能依靠那些没有死读书、了解社会条件多、做事能力强的工作人员。@ 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发展,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清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客观地鼓励各级官员为自己吸引更多的工作人员。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创造英雄。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绍兴师傅应时对景,应天顺人,登堂入室,登台亮相。
绍兴师傅:清代官署的工作人员,因绍兴籍人较多而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