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收复被魏夺取的河西(今山西、陕西黄河南段以西)。
战争背景
魏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东部、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它是三个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政治上重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和军队的改革,使国家越来越富强。在军事上,魏国与韩国、赵国合作,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造了由魏国领导的中原霸权。
秦国是西方的一个大国。秦李共产党以来,君主在中国经常被取代,无法形成强大的集权统治,也没有完成社会变革。公元前419年,想向西扩张的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公元前408年,他成功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了河西县,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了恢复河西,秦花了近36年的时间,经历了三位君主:秦献公、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野外农民以军事组织的形式登记为五家一伍,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立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兵;国家从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至橡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领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人,取得了巨大胜利。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也祝贺献公称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井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部)北岸与韩赵联军作战,派出长国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部)击败魏援军,俘获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部)。
在秦、赵、韩的攻击下,前365年,魏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建了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连),对秦采取了防御措施。秦军曾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试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的联系,但失败了。
第二次战争
秦献公死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的家臣魏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而离开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舒长,协助秦孝公进行改革。他以严厉的官员和法律保障了重农和重战政策的实施。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和临阵有罪重罚,将秦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建了河南长城(今河南省密县以北,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连)。公元前354年,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绥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灭7000名守军,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国,占领上志、安陵(今河南省炎陵县北部)、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交界处。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战役中被齐军击败,庞城东渡黄河,包围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落。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萧山长城(东南起萧山,西北至黄河),防止秦军东进,保证河东与大梁的联系。
[img]665085[/img]
公元前350年,魏先后与齐、赵讲和,然后集中力量反击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联盟修订,将安邑、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了方便后来东进中原,国都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第三次战争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战役中被彻底歼灭,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昂。公元前339年,秦军再次被庞城渡河攻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虏将军魏错。同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公孙衍(犀首)为大良制造,率军攻打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的激战,魏军大败,死伤8万余人,主将龙贾被俘。第二年,魏国被迫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归还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
秦国收复河西地区后,并未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占领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和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前往魏萧山长城。第二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省息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和焦归还魏国,不久又占领了陕城。到目前为止,秦已经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主要道路,战略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为进入中原奠定了基础。
河西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具体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