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镇曾北至河南道郑州、汴州,南至淮南道绵州、祁州、黄州,东至河南道徐州、泗州,西至山南东道隋州、唐州、邓州。可以看出,淮西镇领州数量庞大,幅员辽阔,似乎超越了“淮西西路”赋予的地理概念。但从实际控制范围和实际领州时间来看,其核心范围仅为申、光、蔡三州。本文主要探讨淮西镇的地理位置。
[img]665413[/img]
淮西镇位于唐代腹心,辐射范围广,是冲之地。据《旧唐书·地理志一》记载,蔡州“到京师1540里,到东都670里”。《元和县图志》更详细地记录了各州的“八到”,其蔡州条载:“西北至上1430英里。西北至东都620里。南至申州250里。西至唐州210里。东北至陈州220里。北至颍州360里。南至光州300里。蔡州属于河南道,光州、申州属于淮南道。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18》和《元县图志》的记载,淮西镇北接河南道,南接淮南道,西接山南东道,距长安、洛阳不远,特别是距洛阳仅600多英里,说明其地位很重要。淮西镇在安史之乱期间,成为唐朝保卫江淮的屏障。到德元载(756)初期,淮西镇主要由南阳节带领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子弟进行防御。鲁炯的防御部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鲁炯自帅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子弟屯在汝州叶县以北的水以南,阻止叛军入侵江汉;第二,鲁炯表示愿意为颍川太守,阻止叛军经许州、蔡州南下江淮。德元载十二月,颍川城破,薛愿被俘。来宇随后收复颍川,重新稳定颍川防线。从军事部署的角度来看,薛愿、来宇和鲁炯互为角,互相支持,使南夏得以保存。纵观整个安史之乱,由于淮西镇的存在,叛军从未南下入侵淮南。
[img]665414[/img]
建中三年(782),当唐德宗的削藩战争在河北如火如荼时,李希烈突然反叛,战争规模急剧扩大。由于唐朝“缺乏防御”,没有形成能够在中原制衡李希烈的军事部署。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北进河南,迅速征服了许多州县,将河南地区变成了战场,导致江南财富不得不转移到商州和上津,战争日费巨大。经过这次运营的拖延,唐廷已经捉襟见肘的军费变得更加紧张,导致派遣镇压李希烈的泾原兵役发生轩然大波,导致德宗逃离奉天。建中四年(783)八月,李希烈复攻襄城时,翰林学士陆志说:“幽、燕、恒、魏之寇,势缓而祸轻;汝、洛、荥、汴之虞,事急而祸重。由此可见,淮西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寇将被转移封锁,北寇将被城市封锁或震惊”,地盘虽小,但能量巨大,其威胁不亚于河朔三镇。
淮西镇“三吴”时期,地缘环境险恶,与其他割据藩镇无接壤,孤悬河南。元和初年,宪宗平定西川、浙西后,成德、魏博、淄青、淮西等城镇在全国范围内被割据。在这些分离的藩镇中,成德和魏博镇位于河北,土地相互连接。淄青虽然不在河北,但与成德、魏博镇只隔着黄河,仍然可以相互支持。“三吴”时期,淮西镇仍只辖沈、光、蔡三州。“它的邻居都是国家臂指之臣”,被忠于唐朝的汴宋、陈旭、鄂岳等藩镇包围。土地狭窄,战略深度不够。一旦与朝廷开战,战略形势将非常不利。
[img]665415[/img]
淮西镇的民风与河朔三镇不同,将士百姓有归顺唐朝之心。“蔡之卒夫,投甲呼舞,从宰相裴度宣布“朱止其魁,释下人”时。蔡之妇女,迎门笑语”,淮西镇人民在节日使吴元济被俘后,乐于回归唐朝。@ 李苏雪夜袭蔡州一战,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攻入蔡州生擒吴元济。从侧面可以看出,淮西镇人民并没有像河朔三镇人民那样被节度打死,因为他们“不知道君臣逆顺之理”。
@ 淮西镇位于唐代腹心,辐射范围广,战略地位重要。安史之乱期间,淮西镇的存在,唐朝很好地保卫了江淮地区,导致了“南夏保全”。建中时期,李希烈反叛,北进河南,南下江淮大大扩大了战争规模,切断了唐朝的财富转移,导致德宗平叛战争失败。由此可见,淮西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左右政局的能力。“三吴”时期,淮西镇只辖沈、光、蔡三州,“周边都是国家臂指之臣”。地理条件危险,民俗与河朔三镇不同。士兵们有回到唐朝的心。这一特殊的地域因素导致淮西镇最终灭亡。
淮西镇的地理位置有哪些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