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三年级到高中,课程中有一门化学,经常做一些小实验,特别有趣。化学实验通常需要称重一些材料,称重工具是平衡。化学平衡属于现代平衡,由西方发明并传入中国。据说埃及在3500多年前就使用了平衡;中国的平衡被称为平衡器。
[img]665387[/img]
所谓衡,就是衡量和称重,也就是秤(称),早在西周就已经使用了。当时有重量单位,如爱、均匀、易、石头等。,有些人至今不知道如何转换。
称重是中国古代天平最重要、最常用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天平只能用来称重,聪明的祖先也用来测量空气湿度。
怎样做?
[img]665388[/img]
当时,平衡和重量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精确。竹片作为梁,丝线作为提升纽,两端悬挂铜盘。然而,由于平衡很小,它通常只用于测量小物体。这不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
《史记》说:将等重的土炭和羽毛分别放置在天平的两端,然后将天平放置在无风的环境中,通过天平的平衡观察空气湿度。但没有具体的方法,刘安在《淮南子》中解释了这一点。
[img]665389[/img]
原理是羽毛干燥,不吸水,碳吸水性好。如果空气干燥,天平将始终保持平衡;如果空气湿润,碳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增加重量,因此天平将不再平衡。
当然,有很多材料可以测量湿度,只要一种干燥,另一种吸水性很好。除了碳和羽毛,铁和石灰也可以,铁不吸水,石灰吸水性很好。
这种天平式空气干湿计比西方国家的干湿计早1600年。
事实上,古人没有空气清新剂,更不用说加湿器了,测量空气湿度不是为了皮肤湿润,而是为了测量天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庄稼有好收成,可以说是心碎了。我们的历法、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民间谚语和农业谚语都是为了种地而总结和发明的。由于这种平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它自然可以用来预测天气。
在西晋时期,张华首先用这种平衡来预测天气。他在《感应从志》中说:积灰知风,悬炭知雨。在榆树灰聚集的房间里,如果天气是风,灰就会飞起来。秤土炭,使重量等。在悬挂的房间里,天空将下雨,天空将是沉重的,天空将是晴朗的,木炭将是轻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风,榆树烧成的积灰会被吹走,重量会减轻;如果下雨,碳吸水量会增加;如果天气晴朗,碳蒸发的水分会减少。
人们不仅用普通的称重工具来检查空气湿度,还用湿度来预测天气状况,真是太棒了。
2000多年前,这样的东西不仅可以称重,还可以看空气湿度,预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