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在戊戌变法中惨遭杀害,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在这场政变中,谭嗣同本可以逃脱。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年轻人,他认为改革革命必须流血。因此,他拒绝逃跑,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提醒世界,希望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在监狱里留下的绝望诗:“如果你想杀小偷,你就不能回到天堂。你死得很快!”随着他的牺牲,他成为了一首激动人心的永恒绝唱。
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不是一个贫穷的学者。他的父亲谭继琏是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然而,在儿子被处决的情况下,谭继琏从头到尾都没有站出来说话。怎么了
(谭嗣同海报)
由于家境富裕,谭嗣同从小就饱读诗书,不仅养成了锄强扶弱的侠义勇气,还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他的思想境界远高于普通年轻人。
随着清政府的逐年衰落,谭嗣同一直在努力探索经济世界和人民的方法。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这彻底爆发了谭嗣同内心的怨恨,他开始加入呼吁变法的行列。
对于变法维新派来说,1895年是可以看到的一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公交书”运动中,光绪皇帝也意识到了变法的紧迫性。之后,包括谭嗣同在内的维新变法派被光绪皇帝大力任命。光绪皇帝不仅给了他们高级官员,还向谭嗣同和其他人提供了“变化必须依赖”的保证。
光绪皇帝的承诺和信任极大地鼓舞了维新派人士。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卷起袖子努力工作的时候,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发动了政变。光绪皇帝被废除,维新派人士被大规模杀害,谭嗣同也被捕入狱。
(康有为与梁启超旧照)
所以,看到谭嗣同已经危在旦夕,作为父亲的谭继迅,为什么不出手去救呢?那不是自己的儿子吗?
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谭继迅能力不足。
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是一个很大的官员。要知道,湖广总督当时是封疆大官,连慈禧太后都要卖几分面子。
然而,当时真正的湖广总督实际上是张之洞。谭继勋的官职只是一个空名虚的头衔,根本没有实权。因此,不要说谭继勋没有救人。只要他能保证自己不参与其中,他就已经烧香了。
[img]665434[/img]
( 慷慨死去的六君子)
二、谭继迅太保守了。
严格来说,谭继勋的政治立场应该是保守派。从他的官方简历来看,他在29岁中进士后,一直在政治上无所事事。直到他快老了,他才坐在湖北巡抚的位置上。
谭嗣同作为一个进步的年轻人,一直嘲笑父亲的墨守成规。每当父子交流时,谭继勋都对儿子激进的“危险思想”感到非常恼火。在谭继勋看来,谭继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逆年轻人。谭继勋多次批评、教育甚至愤怒地谴责他激进的思想,但从未取得任何成就。
很明显,谭继迅的为官哲学就是一个字,熬。对他来说,不在仕途上犯错,能过上稳定的生活,就足够了。
然而,谭继迅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虽然儿子被捕后,谭继迅老老实实坚持不开口、不求情、不犯错的原则。但最终,由于谭嗣同事件,他被摘下乌纱,贬为老百姓,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谭嗣同被杀时,为什么他的湖广总督爸爸没有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