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节,清河崔氏是齐国公卿之一。到西汉时,他住在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故城县、枣强县、南宫县、威县、山东省武城县、高唐县、临清县、夏津县)、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东汉后来,他成了山东的一个家庭,其中崔燕曾投资曹操。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北方后魏将崔氏列为一流姓王崔卢李郑。崔氏仍立于唐代开国五姓七望之说。
东汉时期,许多崔氏族人南迁。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有崔业八世孙崔密一支。
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燕。从崔燕到北魏初年,这个系统大致都很强大。崔霸不是很繁荣。崔燕,字季贵,曾任曹魏时尚书籍和中尉。崔燕有二子:崔谅和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黄门郎,崔瑜之子崔勇,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成等职。崔勇有七个儿子:两个儿子早逝,其他五个儿子以崔、崔毅、崔毅而闻名。
崔毅在刘宋占领山东时期,曾任青、冀州刺史。崔毅曾在刘宋当官。北魏占领青、齐后,崔毅的孙子进入北魏,考举冀州学者。起初,崔毅担任北魏王子洗马,后来晋升为散骑常务侍者。后来,他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被称为清河青州房的崔钦。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骑属。崔编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编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编有两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普通儿子崔道固。崔修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与母亲房氏投依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了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佑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是刘宋的官员,从事徐兖州刺史,后来又担任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务。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县太守。
[img]665509[/img]
天兴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杀崔勇,崔勇诸子大多逃往南方当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涛杀崔浩,杀了他的族人。此后,清河崔主要是指崔勇南逃诸子后裔和灵茂后裔,后人对崔浩后裔知之甚少。灵茂后裔在北方政权当官之前,从灵茂之子稚宝担任北魏祠部郎。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发挥了积极作用。后人称赞他军事战略家南北朝第一流军事战略家。北朝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七宗五姓」。
崔氏在唐代依然显赫,有23人当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了《氏族志》,将崔氏列为第一位,唐太宗知后大怒说:「崔氏早已衰落,既没有显官,也没有人才,为什么要排在第一位?难道我的李氏贵是天子,还不如崔氏吗?」下令改为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等山东士族第三。尽管如此,崔氏仍然是士族的高门。
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同姓,但彼此并非分支,也是隋唐名士之一。
后唐时期,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随着后唐国家的分裂和战争,尤其是黄巢起义的打击,整个魏晋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逐渐失去了皇权的保护。因此,清河崔氏和其他士绅的力量基本上消失了。
齐国公卿之一:清河崔氏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