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满清政权的军事制度,整体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组成。许多人认为,满清统一的中国在军事因素上是“熟练的弓马”,但实际上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回顾历史,我不禁要问:南明为什么不像南宋那样长期安于南方?中国南方有许多河流和山脉。这些地理因素限制了骑兵。南明可以保持危险,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南宋对抗的金国没有不可战胜的大炮,而与南明对抗的清军拥有被称为“强大将军”的红色武器大炮,并用它对南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满清的汉军八旗操纵着这些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原本是明军拥有的红衣大炮,明朝官员称荷兰人为红衣大炮,误以为这些大炮是荷兰人制造使用的,所以叫红衣大炮。清廷禁忌“夷”字,于是取其谐音称为红衣大炮。最初是明朝于天启年间,从1621年到1627年,从那以后,葡萄牙的技术人员和工匠被雇佣来训练中国的铸炮工匠模仿它。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明军原有的佛郎机和其他旧火炮。明军红夷炮在宁远与宁锦之战中重挫后金军。后来,金军决心学习汉族的火炮制造技术,利用归顺汉族工匠的智慧,以缴获的明军枪炮为模式,创造了“失蜡法”,大大提高了铸炮技术,并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年(1631年)后,金军用自制的红色大炮围攻大凌河城,摧毁了大凌河城的子章台,然后近百台俱下,守将祖大寿降下。到了12年,清军已经拥有了60门自制的红色大炮。松锦战争开始时,清军的火炮实力不如明军。然而,在松锦战争结束时,清军的火炮实力已经超过了明军,因为他们在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明军火炮。15年4月,清军以红衣大炮连接破明军守卫的塔山、杏山二城,松锦之战以清军胜利告终。松锦战后,明军关外主力被歼灭,火炮落在清军手中。此时,驻扎在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了近100支红色炮兵,而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只有10支,为清军进入海关奠定了基础。
[img]664476[/img]
清军入关后,在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作战时,首先用红色大炮征服太原城,然后分两条路追击大顺军。顺治元年12月,东路清军逼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坚持不战,因为主力和大炮还没到。第二年第一个月,清军用红色大炮打破潼关。从那以后,李自成逃跑了,直到他在湖北省通山县被杀。
清军击败李自成大顺军后,将矛头指向偏安一角的南明。在著名的扬州之战中,攻防双方都使用了火炮,南明的历史可以用巨大的火炮守城,轰杀了1000多名清军。过去,袁崇焕虽然在宁远、宁锦二役取胜,但历史不会重演,清军已经有了红衣炮。结果,在清军红衣炮的轰击下,扬州城最终因城墙崩塌而失守,南明福王的政权随后被摧毁。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军在扬州、嘉定、江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屠杀,这三个被屠杀的城市都与清军的红色大炮有关,充分说明了当时清军对大炮的依赖。
[img]664477[/img]
满洲称汉军八旗为“乌珍超哈”,意为重火器兵,不称“尼堪超哈”,意为汉兵。由此可见,清初夺取明室守卫辽东边城的仿制西洋火炮,并用降将管领使用,故有这个名字。满清汉军八旗的昂邦章京佟养性曾说:“火器攻城,非炮不克”。此时,满清还没有入关,但已经意识到了火炮的作用。由此可见,红衣大炮是满清攻占全国的关键军事因素,而使用红衣大炮的汉军八旗是关键
。
汉军八旗: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