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924-963年,又称荆南、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小的政权。南平都城是荆州,辖荆、归、峡三州。
[img]664261[/img]
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使。当时南平所辖的10个州是邻道入侵,江陵只有一个城市。高季兴上任后,招募流亡人员,人民逐渐恢复工作。他还收到了一些文武官员的帮助,秘密准备割据。
924年高季兴受后,唐被命名为南平王,建都荆州,历史上被称为南平或荆南。唐朝灭前蜀后,高季兴得到了回峡两州。他想夺取奎、忠、万等州,但最终输给了后唐。
[img]664262[/img]
南平虽然狭兵弱,但南北交通要冲。当时南汉、闽楚都是后梁的大臣,每年贡献都是假道于南平的;因此,高季兴邀请使者抢劫他的财产。南汉、闽楚称帝后,高氏称帝,上表称臣,获得奖励,维持商业交流,被所有国家视为“高赖子”。
[img]664263[/img]
高季兴去世后,他的长子高从继位。
从这一时期开始,南平的国策趋于完善和定型,在南平治理期间,高从教逐步确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加高超和巧妙。
在对外政策方面,高从教开始追求“事大以保其国”和交好邻道的双重主张。他上表要求唐明宗李思远重建与唐后的臣属关系,并得到了李思远的许可。
因此,他声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和归州刺史,上表要求归属后唐,并献上3200白银赎罪。李思远任命高从教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从当时的形式来看,中原王朝无疑是邻近政权中最强大的政治实体,自然成为高从教“大事”政策的目标。
[img]664264[/img]
高从教在位期间,南平没有忽视与其他势力的交流,主动与邻国政权建立和谐关系。与吴、南唐、马楚、后蜀的战争很少发生。例如,对于南平东面代表吴的南唐,高从教很早就看到了形势。在吴国的权臣李敏登基之前,他建议他尽快登基。这一举动确实为南平与南唐建立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高从教的外交政策以“大事为核心,辅以交好邻居的原则,与父亲的政策相比,更加理性、务实、灵活、开放。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长期笼罩在南平以上的战争阴云,带来了长期的和平稳定局面。南平政权的延续确立了良好的基调。高从教的后继者不会跟随他们的政策来保护他们的国家。
高保融、高保旭、高继冲在位期间,远低于前两位。当南平衰落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南平后三位国主的才华和智力不如前两位国主,中原王朝在后周和宋初日益强大,统一趋势的增长也是关键因素。单纯保守也是高保融等人无所作为的必然。总的来说,南平在三主统治期间,在高保融到位时,几乎无法正常有序运行。后来,南平的政治形势一年比一年差。
960年,宋太祖登基之初,就已经吞并了南平。由于南平的勤奋贡献,他暂时没有找到出兵的借口,于是贸然兴师动众。毕竟,这损害了赵宋新政权的形象,很可能导致诸侯离心,甚至阻碍了统一战争的发展。这种情况违背了宋太祖的初衷,但合并南平的意图是不可动摇的。
962年10月,衡州张文表举兵叛乱,周保权派使求助于南平,并乞求宋朝。963年,宋太祖攻打张文表,以帮助湖南。宋军以假道之计顺便降服南平,高继冲降服宋朝,高氏南平除外。
南平是如何发展十国中最小的政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