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实际领导人多尔根的领导下,清朝成功进入北京紫禁城。同年,经贵族一致同意,欢迎顺治皇帝落户北京。清朝正式开启了赢得中原的模式。
在进入中原之初,清朝的统治仍然非常不稳定,甚至危机四伏。虽然清朝占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但中原的绝大多数领土并没有受到清朝的控制。当时中原至少有两个政权与清朝并立,一个是以李子为首,从北京退居西安的大顺政权,另一个是由明朝藩王(福王)建立的大明政权,历史上被称为南明洪光政权。起初,就纸面实力而言,笔者认为南明弘光的政权应该是最强的,而大清则略强于大顺。
[img]663951[/img]
早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就详细讨论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最终被大清一一灭亡的过程,本文就不详细讨论了。总之,大清军队以毁灭拉朽的势头平定了大顺和南明弘光朝廷。面对清朝不可战胜的势头,许多花花公子的明朝藩王和一些自尊的前明武装力量都在风中下降。形势的顺利发展大大超出了多尔根和其他满族贵族的预期。过快过好的发展形势也扩大了满族贵族。他们认为整个中原已经成囊中之物。只要大清铁骑走上去,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被划入大清地图。尤其是最高领导人多尔根,此时并没有保持以前的头脑清晰,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剃发和服装!
汉人自古以来就有成年男性不剃头的习俗。俗话说“身体皮肤,父母”,面对满族统治者剃头的要求,他们自然不同意。为了让前明人屈服于剃须的命令,清朝采取了“留头不留头,留头不留头”的高压手段,试图迫使人们以生命危险为榜样。
强行执行剃发易服的多尔根之令,无非是通过改变前明人民的特点,屈服于清朝的统治。
[img]663952[/img]
令满清当权人惊讶的是,剃须服的命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反清复明的浪潮。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这些有抱负的人通过自己的影响,甚至分散了他们的财富,组织当地人民与清政府军队作斗争。他们自发地保卫家乡,拒绝剃须和改变民族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写了一个令人难忘和悲剧的故事。
抵抗清廷剃发易服最著名的斗争,是“江阴八十一日”保卫战。
清廷剃须命令自上而下通知全国。当命令来到江阴时,当地有抱负的人对清廷的逆行非常愤慨。他们迅速做出决定,决定宁愿断头也不愿剃头。于是,在前明当过典史的阎应元和陈明遇领导,以“反清复明”为号,组织城中乡绅与清廷抗争。
虽然这场抵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战斗充分体现了底层人民为了保护民族正直而宁死不屈的正义,也吹响了各地“反清复明”的号角。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在仅仅依靠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人民为军队的两位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的领导下,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御清军一波又一波的强攻,这是真的。而南明弘光朝廷的大佬们坐在高位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相比之下可谓相形见绌。
在这里,有一些历史事实需要澄清。一个需要澄清的是,史可法领导在扬州抵抗清军攻击10天。事实上,真正的历史事实是,扬州城在短短一两天内就被清军占领;另一个需要澄清的事件是“江阴81日”。江阴城确实持续了81天(近三个月),但后人对清廷亲王的真实性仍存在争议,但它确实抵御了清廷主力军的攻击,其中博洛(后封端重亲王)、尼堪(后封敬金亲王)都带领军队攻打江阴城,这应该是南明以来最值得称道的抗击之战。最后,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阎应元和陈明遇派人到浙江求助,但没有得到南明的支持),导致城市失守。
当时有志之士特意写了一对对联,称赞江阴人民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80日戴发忠诚,十七朝表太祖;6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后来,在福建称帝的隆武帝得知江阴人民的忠诚不屈,感动和遗憾了很久,发自内心地说:“我的后代遇到了这二个县(指泾县和江阴)的人,虽然三尺男孩也是可怜和尊重的。”
此外,在江阴城抵抗清军的同时,嘉定还自发组织了拒绝剃发的抗清活动,但嘉定的抵抗战并没有取得江阴的一般成绩,只抵抗了三天就被清军攻下。
[img]663953[/img]
虽然这些抗清事件的记录与历史事实不一致,但它们最终被清廷无情地屠杀,这是真实的,毫无疑问。作者认为,一些历史书籍对这些事件记录的错误应该是主观和故意的,其目的是刺激更多
有生力量“反清复明”。
正是在这样的“反清复明”浪潮中,南明在弘光政权和鹿王监国政权失败后,建立了许多新的政权来帮助伟大的事业。其中,鲁王朱以海监国政权完全由浙东抗清志士支持,唐王朱玉键建立的隆武政权。因此,大顺残部和南明地方政权的抗清也是基于这种“反清复明”的环境。
[img]663954[/img]
多尔根等清廷权贵低估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气节和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死亡的决心,强行执行了这一“剃发易服令”,引发了一波“反清复明”浪潮,也造成了一场悲剧。说实话,要达到“剃须易服”的目的,并不需要如此愚蠢和强硬的手段。随着统治者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汉人自然会跟随旗人贵族的潮流,自愿剃须易服。这样自然不会给满清初期的统治带来这么大的隐患。
当然,即使多尔根和其他满族权贵犯了如此大的错误,他们最终也达到了全民剃发、服从清朝统治的目的。然而,作者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南明时期各种政权的无能和相互争斗,以及大顺和南明等政权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排斥,他可能无法在满族和清朝稳定这个国家。
剃须令虽然成功,为什么说几乎伤害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