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七次,发生在袁绍谋取冀州期间,有关人物分别是袁绍、逢纪、韩馥和耿武。原文如下:
袁绍屯兵河内缺粮草。冀州牧韩馥,遣人送粮以资军用。谋士逢纪说:“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是钱粮广盛的地方,将军为什么不拿呢?绍说:“没有好策略。纪说:“可暗使人驰书与公孙赞,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赞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从中取事,唾手可得。绍大喜,即向赞发书。赞得书,见说共攻冀州,平分其地,大喜,即日兴兵。但是绍却让人密报韩馥。
[img]664282[/img]
荀陈、辛评二谋士商议。陈说:“公孙瓒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其锋不可当。刘备、关、张助之,难以抵敌。现在袁本初智勇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以请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将军,无患公孙庾。“韩馥就是差别驾关纯请袁绍。耿武告诫长史:“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比如宝宝在股掌上,绝其乳喂,立可饿死。为什么要以州事委?这也引虎入羊群。福说:“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不如本初。古人择贤而让之,诸君何嫉妒耶?耿武叹了口气:“冀州休了!于是弃职而去的人30多人。
[img]664283[/img]
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袁绍采纳了顾问的建议,派人秘密联系公孙赞进攻冀州,然后通知韩福。韩福不知道真相,于是迅速召集文武讨论对策。顾问荀陈认为,只有邀请袁绍来治理冀州,他才能感到无忧无虑。然而,长史耿武认为,这一举动无异于将狼引入房间,造成了无尽的麻烦。韩福最终拒绝了耿武的意见,冀州最终落入了袁绍的手中。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耿武口中的“虎进羊”,意思是老虎跑进羊。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第一个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故事情节确实发生在历史上,但过程比小说复杂得多。据《三国志·袁绍传》《英雄记》记载,袁绍的谋士是第一个提出谋取冀州的。他对袁绍说:“将军举重大事件,仰望人力资源,不按一个州自全。袁绍对此犹豫不决。他说:“冀州兵强,我士饥饿,设不能办,无所容立。“有这样的担忧,主要是自身实力不足造成的。袁绍虽然名冠天下,影响力巨大,但军事实力却很弱,连粮草供应都要靠韩馥。因此,袁绍对逢纪计策缺乏信心。但是逢纪立刻说出了这样的话,最后让袁绍下定决心。逢纪说:“可以和公孙赞相闻,导使来南,攻打冀州。公孙必至,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福必逊让。此时,可以根据其位置。至此,袁绍谋取冀州的行动正式开始。
[img]664284[/img]
根据小说的描述,当韩福得知公孙赞入侵冀州时,他立即做出了“让冀州”的决定,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自从他参加了讨东联军,韩福就对袁绍充满了警惕。《后汉书·袁绍传》说:“富意犹疑于绍,每贬军粮,都想离散。”《三国志·袁绍传》还提到,从事赵浮工作的都督对韩福说:“袁本初军没有斗粮,各自离散。虽然有张洋和于扶罗新附,但他们拒绝使用,不足敌。这说明韩馥对袁绍采取了有效的挤压和控制措施。当公孙赞大军进攻冀州时,韩馥并不打算请袁绍帮忙,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打败公孙赞。
[img]664285[/img]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冀州的局势很快就发生了三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个是《三国志·袁绍传》中所载的“福军安平,为公孙赞所败。赞随后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公孙赞的节日胜利使冀州内部分裂,部分县投靠开始背叛韩馥;@ 冀州东南方向也出现了巨大的危机。据《英雄记》报道,刘岱给韩馥谋士刘子惠写了一封信。刘岱在信中说:“卓无道,天下共攻,死在旦暮,不足为忧。但卓死后,当他回到讨文节时。拥强兵,何凶逆,宁可得置。“韩馥收到这封信后,几乎处死了刘子惠,说明当时刘岱的威胁并不局限于口头威胁,而是采取了具体行动,这让韩馥非常恐慌。
[img]664286[/img]
除了公孙赞和刘岱的强大压力外,冀州也发生了重大危机。《后汉书·袁绍传》中说:“福将曲义反叛,福与战失败。绍既恨馥,又与义相结。“我之前在文章中介绍过这个角色。他是汉末英勇善战的猛将。后来,他在界桥战役中击败了公孙赞的精英白马义从。他的军事战斗力远不如韩福的士兵。随着战场的节节败退,韩馥的日子变得越来越悲伤。
在这个关键时刻,韩馥阵营中两大集团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以荀陈为首的颍川集团开始倒向袁绍。在《三国志·袁绍传》中,荀晨与韩馥的对话(由于原文太长,这里不再引用),试图说服韩馥将冀州交给冀州。而以田丰、审配为首的冀州集团一直被韩馥打压,对冀州危机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虽然耿武、闵纯、李历等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坚持不能把冀州交给袁绍,但此时的韩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之后发生了“让冀州”事件。
韩馥失去冀州的主要原因有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