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由西南毕基卡人(土家族人)组成的白杆兵,以装备的白杆枪命名。白杆兵首先在平播战役中成名,多次打破杨应龙的反政府武装。后来,他们与满洲巴图鲁争夺壮丽的河流。他们在建军几十年后取得了无数的成就。人肉厨师张献忠和不知所措的永宁宣抚司奢崇明都是他们的失败者。时人云其:“凡战必胜,人不敢打。“明末战争中能撑起小半边天的少数民族军队是什么样的武装?
[img]663348[/img]
1.军事组织和数量
[img]663349[/img]
▲今属重庆管辖的石柱
白杆兵是由四川石柱宣抚使马氏家族招募当地毕基卡人组成的军队,属于毕基卡土司军。明代毕基卡土司军队组织形式为营旗制,营和旗是白杆兵的主要单位。
营地,是毕基卡土司正规部队的编制。一般只有宣抚司、宣慰司级别的大土司才有营的编制,中小土司往往没有营的编制。四川石柱马氏为宣抚使财名有限,本不应有营的编制,幸好马氏女眷秦良玉晋升为四川总兵官,手下才有营的编制。每营有100人,按例设五营分为“左中右前后”。除中营由土司长子负责外,其余由土司亲信或国内豪族指挥。五营各营总旗1人,旗长1人,旗鼓1人。营兵相当于土司的近卫军,完全脱产,每月由土司以米3斗6升、银326元供养。营兵招聘相当严格,入营者都是各村的健儿。营兵平日需要驻守山口,防止邻居入侵,战时伴随土司左右战斗。
[img]663350[/img]
▲在中国古代,能拿到像海龙屯居城这样的土司并不多
旗帜是一个具有古代部落公民兵遗产风格的军事组织。中国所有适龄男子都被纳入旗帜,战时动员以此为依据。一面旗帜有几十到一百多人,这取决于当地公司的实力。
白杆兵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5000人,这不仅是毕基卡人口稀少的原因,也是四川石柱土司马氏家族财力有限的原因。广州杨氏在广州工作了700多年,但在他生死攸关的时候,他只拔出了10000名土兵。马氏经营四川石柱的时间长短。此外,贫瘠的石柱不像广州那么富有。动员数千名士兵供明廷驱动并不容易。
2.军事训练和纪律
[img]663351[/img]
▲渝东在长焦镜头下是美丽的,但有多少人愿意永远生活
毕基卡人生长在川渝楚交界处的高山大川。他们在与自然野兽、中原统一王朝和内部自相残杀的对抗中培养了良好的身体和勇敢的心。男女老少都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武器使用知识。马氏还将白杆兵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对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除了钩镰弩技能、短兵相接技能、战斗阵法等一般战斗技能训练外,还有非常强大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一个人和老虎搏斗,二十个人帮忙。以必死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如果你得到它,你会得到第一个人的奖励。。。。他追敌缘崖,必须抓住它。”
[img]663352[/img]
▲茅古斯是毕基卡人的战舞
白杆兵的战场纪律比他们的训练要严格得多。在战斗中,勇敢的前者将得到回报,害怕死亡退缩和贪婪的错误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它非常严格,只能刺伤,不能割头,违反者和退缩者将被斩首。”连续坐在军队里很流行,所以白杆士兵必须像疯狂的老虎一样战斗。
3·装备
[img]663353[/img]
▲白杆枪
武器:白杆兵是近战肉搏战的重步兵。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他们手中的白杆枪。白杆枪以白木为杆体材料。矛杆没有油漆。矛柄有一个小钩子,杆尾有一个小环。如果在行军过程中遇到恶劣的自然地形,可以安全地通过“一矛钩齿向上挂,两矛钩一矛尾环”的方式。副武器种类繁多,传统的刀、剑、斧、棍应有尽有,不作累叙。
▲秦良玉专用战刀收藏于重庆某博物馆
盔甲:敢于面对敌人近距离战斗的士兵,不仅要有出色的战术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还要非常依赖盔甲。白杠兵中的五营得到了最好的照顾——“盔重16斤,衬以厚絮。如果斗大,甲重几十斤,利箭进不去,火枪打百步。”五营以外的白杠兵不是土司的直系,他们装备的盔甲更多的是具有御寒意义的棉甲和皮甲。
[img]663354[/img]
▲秦良玉用过的头盔和盔甲
4·战术
白杆兵的战术简单而高效,即以攻代防,以战代防。
白杆兵的阵法一般以24旗为阵,每旗以25人为队,形成旗头1人,依次排列3人、5、7、9人形成锋利的锥形队伍,其他士兵在阵列后,如前排一人倒下,依次填补,以确保队伍的严谨性,如果前者失败,2重复中间,两翼。胜负以五重为限,若都战败,胜无望。旗手和总司长都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旗兵排列如尖锥,而24旗则排列成整体尖锥。
[img]663355.jpg' />[img]663356[/img]
▲白杆兵的尖锥阵
像白杆兵这样的塔式战斗队列与中世纪欧洲另一个著名的阵列法“野猪头”非常相似。然后,长枪像森林一样入侵,就像火一样,一波可以带走战斗意志下的敌人。它的撤退就像古井无波,井然有序,使敌人无法利用机会。
白杆兵的阵法和纪律后来被明末名将戚继光借鉴和模仿,创造了适合与日本海盗作战的治安战阵法鸳鸯阵!
[img]663357[/img]
▲石柱土司遗址
白杆兵是什么样的武装? 历史上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