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公正无私。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典故在七本书中出现了九个不同的版本。那么,这个熟悉的故事是如何逐渐扭曲的呢?我们可以从各种历史资料中逐一分析。
一、左传
据《左传》记载,这个典故的主角叫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医生。晋景公时代,祁奚深受赏识和重用,晋景公曾将大片土地赏赐给他。18年(前573年),祁奚被刚继位的晋悼公任命为中军尉。晋军分为上、中、下三军,尉是各军的军法官,职位仅次于军的正副统帅。中国军队在三军中地位最高,中国军尉也是所有军尉中地位最高的。在晋国卿医生的整个排名中,中国军尉的水平仅次于三军的六名副指挥官,排名第七。这是祁奚仕途的巅峰。
鲁襄公三年(前570年),祁奚因年老向晋悼公请求致仕(即退休)。根据周代礼制,“医生七十而致仕”(《礼记曲礼》)。晋悼公许了祁奚的致仕请求,并问祁奚谁能接替祁奚的位置,祁奚推荐了他的敌人解狐。结果,解狐在职务交接前去世了。晋悼公不得不再次向祁奚询问接班人,祁奚又推荐了儿子祁午。就在这时,祁奚的副手中军尉佐羊舌职也去世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能继任中军尉佐,祁奚又推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于是晋悼公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佐。人们对祁奚这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一时传为美谈。
二、《国语》
《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而《国语》则被称为“春秋外传”。《国语·晋语七》也记载了祁奚对祁午的推荐,但没有提到解狐,而是重点列出了祁午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质。最后,晋悼公任命祁午为军尉,晋悼公之子晋平公去世时,晋军没有乱政。《国语》的记载可以说是对《左传》的补充。
晋国祁氏、羊舌氏封邑示意图
三、《新序》
这个故事也包含在《新序·杂事一》中。文字与《左传》非常相似,包括评价故事的文字,但也有两种不同。《新序·杂事一》版本开头直接说“晋医生祁奚老”。当晋军问继承人时,祁奚推荐了解狐,“晋遂举解狐”,也就是说解狐最终取代了祁奚的位置,但文章中没有提到祁奚的具体位置;之后晋军问祁奚谁能当国尉,祁奚推荐祁午。
从现有史料来看,“国尉”一职应该是战国中晚期才出现的,春秋时期的晋国没有这样的职位。《新序·杂事一》版的作者应该不知道解狐病卒的事。也许根据他的记忆或他发现的信息,祁奚推荐解狐继承他的军尉职务,祁奚推荐祁午担任军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他省去了祁奚的官职,把祁午的官职改成了国尉。虽然这一变化不大,但它已经偏离了历史事实。
四、《吕氏春秋》
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去私》版本中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祁奚的名字变成了祁黄羊,《春秋左传记》的作者杨伯君认为可能是祁奚的黄羊,但也可能是祁奚的名字在传抄中写错了。在《吕氏春秋去私》版中,晋国国君成为晋平公。晋平公问祁黄羊谁能当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一个地区),祁黄羊推荐他的敌人解狐。解狐就任后,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于是晋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谁能做到呢?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
这里的“尉”也应该是国尉。祁奚是晋国的重要大臣,战国时期军尉的水平明显有点低,故事的作者把他改成了国尉。而且在《吕氏春秋去私》的版本中,晋平公似乎对祁黄羊没有那么深的信任。祁黄羊推荐了解狐后,晋平公对解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发现解狐真的很贤惠,然后让祁黄羊继续推荐国尉的候选人。
五、《韩非子》
祁奚在《韩非子》中干脆消失了,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解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包含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解释狐把敌人推荐给晋国执政大臣赵简子。解狐的敌人以为解狐原谅了自己,就去解狐感谢。结果,解狐张弓箭射杀了敌人。解狐说:“丈夫推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丈夫恨汝,我也私怨,不以私怨汝为由拥抱(通“拥”,堵塞)汝于吾君。因此,私怨不入公门。“另一个版本是解狐建议邢伯柳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守卫。邢伯柳去感谢你。解狐说的和第一个版本一样,只是没有弓箭。
邢伯柳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在历史文献中只看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六、《说园》
《说园》还包含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在《说园·至公》中看到。这个故事类似于《韩非子》的第二个版本。然而,主人公被晋文公和罪犯取代。罪犯推荐的人是虞子羔,他的职位从上党守变成了西河(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以北)守。解狐张弓搭箭的情节也成了罪犯对虞子羔的警告:“推荐儿子的人也是,怨恨儿子的人也是私人的,我不以私事危害公事,儿子走了,顾吾射子也!”
晋文公和罪犯其实是有人的,至于虞子羔,和邢伯柳一样也应该是虚构的。
《说园》第二版在《艺文类聚》引用的《说园》中看到了匿文,主角换成了晋平公和赵武。赵文子是著名的“赵氏孤儿”。他是赵简子的祖父,也是晋平公时期晋国的执政大臣。晋平公首先要求赵武推荐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西部)命令。赵武推荐邢子。这个邢子应该指邢伯柳;然后晋平公要求赵武推荐中富(君主私人财库)命令。赵武推荐了自己的儿子。
七、《韩诗外传》
在《韩诗外传》的版本中,故事的主角被魏文侯和解狐取代,故事的发生时间完全从春秋进入战国。邢伯柳被写成荆伯柳,他的职位是西河(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以北)。故事的结尾也变得更加戏剧化:解狐张弓射荆伯柳,荆伯柳赶紧跑出去,十几步后就消失在了解狐的视线里。
[img]662575[/img]
综上所述,五部作品中出现了八个版本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这八个版本的顺序是不确定的。例如,虽然《说苑》是在西汉晚期写的,但它的故事很可能也是战国时期创作的。本文仅根据故事可能的演变过程进行排列。《左传》自然是八个版本中最可靠的,《国语》补充了一些细节,而其他版本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谬误。
《昭明文选》的《序》说诸子文章“以立意为宗”,即最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个故事在流传中的思想核心没有改变,一直在弘扬“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德。主要人物和推荐的职位都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上都是晋国的人物和职位(魏国也是从晋国分开的)。说明所有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有基础的,而不是凭空编造的。然而,这也增加了后代的难度。如果纯粹是虚构的故事,比如庄子里的寓言,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相反,这种半真半假的故事最容易混淆公众。甚至可能导致研究人员误以为赵武的儿子曾任中府令,荆伯柳曾任魏国西河太守,这真是可笑大方。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历史故事在流传中是不真实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听途说的话有多可信?
祁奚【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是什么?被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