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成功伐周,建立西周政权后,对王侯、贵族、功劳大臣实行分封制。除了分封都城以外的领土外,还根据“公侯伯子男”的头衔等级进行了相应的分封。在头衔上也被称为“鲁公”、“晋侯”、“申伯”等。
然而,随着周平王东迁,这种世界共同主义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周天子的威严在犬戎进攻和周平王东迁两件事上暴跌。诸侯们逐渐不遵守周礼,开始鄙视周天子,逐渐不遵守周礼。
也就是说,从此,各诸侯国的国君都被称为“公”。虽然周天子不高兴,但由于皇室衰落,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只是叫“公”,但有些人更过分,竟然直接叫“王”。这又怎么回事?
这个叫“王”的人是楚国国君熊通。
说起来,楚国只是一个小部落。早在周武王征服殷商时,楚国祖先就准确判断周武王必胜,于是带领军队投奔周武王,得到了重视。然而,在分封诸侯时,可能有太多的皇室贵族和英雄想要分封,楚国祖先忘记了周武王。
周成王继位后,辅助朝政的周公在巡游时得到了熊毅的热情款待。回去后,他向周成王推荐了熊毅。熊毅获得了50英里的南蛮荒地,并被称为子爵。虽然头衔很低,但熊毅至少用这个建立了楚国。
由于楚国建立较晚,位于远离中原的南蛮地区,在诸侯国中受到其他国家的鄙视。因此,从熊毅开始,为了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以山上独特的玉米作为贡品崇拜周天子。由于这种玉米适合过滤葡萄酒,他们还负责祭祀过滤葡萄酒。
即便如此,那些姬姓诸侯还是自觉高贵,对楚国国君冷嘲热讽,相当鄙视。
楚国君主勤勤恳恳地为周天子服务,一边远离都城,四处攻击,开拓领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不仅扩大了领土,而且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
[img]663263[/img]
到了第六代国君熊渠,楚国变得更加强大,他不愿意再被称为“楚子”。然而,他是一个谨慎的人,并没有直接称他为“国王”,而是到处宣传:“我是野蛮人,不是中国的死后头衔。”
随后,他将长子熊康封为句子王,次子熊红封为鄂王,幼子熊执念封为越章王,让他们管理才攻下青铜矿丰富的领地。
因为各国都在忙着互相攻打,所以没有人站出来为周天子打抱不平。然而,随着周丽王继位,熊渠担心他会召集诸侯讨伐他,老老实实地取消儿子的头衔。
熊通继位后,继续开拓领土。楚国的领土已扩大到汉水流域,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熊通认为早些时候被封的“楚子”,已不再配得上楚国的国情和实力,他决定找周天子来提高他的封号。
然而,熊通并没有直接去找周天子,而是带着军队进攻随国。
[img]663264[/img]
随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如楚国。看到楚国来攻打他,真不知道楚国为什么要打他。于是派使者问熊通:“我无罪,为什么要攻击我?”
熊通也不礼貌地说:“我也是蛮夷人,我有军队。现在中原诸侯纷纷背叛周天子。你可以让周天子提高我的头衔。我可以攻击这些背弃天子的人。”
随侯害怕楚军,不得不向周天子传话。结果周天子不仅不同意给熊通加封,还骂了随侯。
熊通得知后非常不高兴,所以他说:“至少他的祖先曾经是周朝的开国英雄,但他死得太早,没有得到分封。直到周文王,我才得到子爵的头衔。现在南方的野蛮人都服从楚国。如果我没有给我这么大的成就,我会自称为国王。”
因此,熊通自称楚武王,并要求与国臣服于他。随侯不得不服从他,并与他签订了联盟合同。熊通把军队带回了楚国。
熊通废弃了周天子封的“楚子”称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被称为“王”的国君。正是他带头的时候,大家看到周天子都不敢说话,所以越来越不关注周天子,不仅停止了进贡,后来也被称为“王”。
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统称[公],楚国自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