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39次出现三国成语故事,发生在博望坡战争期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而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赶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大将,乃关云长也。纵马混战,李典夺路而走。禁见粮草车辆被火烧,便投入小路逃跑。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无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到天亮,才收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说:“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话。直接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夏侯敦收拾残军,自回许昌。但说孔明收军。关、张二人相谓:“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见糜竺,糜芳引军围着一辆小车。一个人坐在车中端,就是孔明。关,张下马在车前拜伏。
[img]662583[/img]
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当时曹操命令夏侯敦、李典、于禁等人带领10万人进攻新野时,刘备问诸葛亮计划。诸葛亮命令关羽伏击豫山,张飞伏击安林山谷,并命令赵云作为曹军的前线,并特别告诉徐不要赢,然后部署关平和刘峰。
就在这时,关羽突然陷入困境,问诸葛亮要去哪里。诸葛亮回答说他呆在新野城。然后他也发表了讽刺,被刘备指责。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诸葛亮的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关羽和张飞改变了对诸葛亮的看法,钦佩诸葛亮。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称赞诸葛亮的一首诗“初出茅庐”,意思是第一次出来做事。现在比喻刚离开家人或者刚到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来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质疑诸葛亮的能力,这也是历史事实。《三国志·诸葛亮传》证明了“关羽、张飞等不快乐”。然而,诸葛亮是否用博望坡之战的出色表现改变了关张对自己的看法?答案是否定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博望坡之战与诸葛亮无关。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也是真实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荆州豪杰归先主人越来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久而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逃,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然而,这一次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这意味着诸葛亮在博望坡之战中仍然隐居在隆中,因此不可能参加博望坡之战。
[img]662584[/img]
上述记录不仅证实了诸葛亮与博望坡之战无关,还指出了真正的策划人和指挥官,即刘备。正是在刘备的战略下,夏侯敦军队击败了博望坡。虽然刘备被称为常败将军,但他只遇到了曹操,但曹操的手下仍然有一些方法。博望坡对夏侯敦和定军山对夏侯元也是如此。
谁是博望坡之战的指挥官,不是诸葛亮,而是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