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承担明朝的许多制度,但总有一些例外,如上朝的一些礼仪和名字,“天子”进一步高大,大臣们成为“奴隶”,人们的地位似乎进一步降低,如“轿子”的广泛应用。
轿子几乎不能算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轿子”这个名字出现在宋代。坐轿子有很多规则。一般来说,没有官员会坐轿子。轿子是用人来抬的,把人当动物来抬自己,这与那些士大夫的想法不符。当时,大多数人骑马,除非那些老人会坐轿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怕官员懒惰,所以规定文武大臣要骑马,不能坐轿子。只有清朝轿子遍地开花,底层人民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坐轿子成了平常的事情。不得不说,清朝的“奴隶”观念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img]661649[/img]
清朝规定,北京所有官员不得乘坐八辆轿车,但三种以上官员可以乘坐四人轿车,三种以下只能乘坐两人轿车,但两人轿车一般是锡顶黑色轿车,民间是简单的绿色轿车,在规格上,必须要高得多。
虽然清政府允许官员坐轿子,但事实上,清朝很少有官员愿意坐轿子上班,有些官员宁愿上班一个小时也不愿坐轿子。比如我们熟悉的谭嗣同,就是典型的不坐轿子的官员。他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路去办理公务。像他这样的官员不少,原因也很现实。
[img]661650[/img]
康熙时期,官员的工资只有普通工资,根据不同的等级,一般一般大员每年可以得到182银加石米,2152加米77石,但官员只占少数朝廷,大多数低级官员,以7产品为例,年薪只有452,9产品流只有32。
[img]661651[/img]
当然,这些收入远远超过普通人一年的收入。虽然雍正乾隆增加了许多官员的收入,但很少有人把工资花在轿子上。
一般来说,一个轿子一年的工资大约是三四两银,但最低规格的轿子至少需要两个轿子来抬,但真正的轿子数量往往远不止两个。一辆轿子加上生活的重量,通常是200公斤左右,这对轿子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你长途旅行,无论轿子有多强壮,你都无法忍受,因此,你仍然需要一群轮班的轿子。路越远,你需要的轿子就越多。
以两队为例。如果四个人的规格,一个人最低三两个,那一年光花在轿子上的钱就要十二两个,不加领路马的钱。如果你想一年四季舒舒服服的坐轿子,即使是最低官员也要拿出十五两的银子。如果是九品,那是他工资的一半,没有人愿意花这些冤枉的钱。
所以,不是官员不愿意坐轿子,而是缺钱。想象一下整个清朝能有多少小沈阳。大部分官员还是靠工资谋生,更别说走路了。不仅能省钱,还能强身健体。今天,绿色旅行是合适的。
为什么清朝的京官不想坐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