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守卫辽东的总兵官李成良发动了古勒寨之战。这场战斗的目的是消灭建州女真领袖阿台,她不服明朝的控制,多次兴兵作乱。经过一番激战,明军成功征服了阿台守卫的古勒寨,歼灭了阿台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img]661812[/img]
但这场战斗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进入古勒寨的路上,两位向明朝屈服的女真部长觉昌安和塔克世为明军充当向导。然而,在征服古勒寨的混战中,明军士兵把他们当成了阿台的叛军,当场杀人,成了一个很大的冤案。
在明朝晚期,李成梁误杀了觉昌安、塔克世,成为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觉昌安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祖父,塔克世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两人一直恭顺明朝,有功无过,却无辜受害,使明朝在建州女真地区的形象大跌。按照女真人的规矩,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觉昌安之孙、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从此下定决心要和明朝血战到底。
经过多年的精力充沛,金天命三年后,翅膀丰满的努尔哈赤在盛京誓言出兵,正式向明朝宣战,明清战争拉开帷幕。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26年。直到崇祯十七年,清军终于定居中原,取代明朝,实现了努尔哈赤的遗愿。
在26年的明清战争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八旗铁骑的强大战斗力,几乎占领了整个关外辽东地区,只有宁远等少数城堡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
尽管清朝占了上风,但他们一直不敢攻击与辽东和中原联系的咽喉要塞山海关。崇祯在位17年,清军多次穿越长城防线进入中原,但每次都远离山海关。相反,他们选择从大安口、喜峰口、独石口等地作为突破点,避开山海关。清军第一次进入山海关,直到崇祯十七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多尔根,大开城门。
[img]661813[/img]
山海关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勇敢善战的清军避之不及?原来清军不敢攻击山海关,并非没有理由,而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自古以来,华北和东北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四条古道,无终道、平冈路、海道和卢龙塞路。其中,没有终道、平冈路和卢龙塞路穿过高山,崎岖不平,大部队领导很难直接进入。只有辽西走廊附近的海道是一条平坦的道路,适合大部队。山海关正好位于海道附近最危险的地方。
明朝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自明初洪武十四年将军徐达首次建设山海关以来,经过数百年的运营,山海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堪称中国古代城防工程的巅峰之作。
[img]661814[/img]
山海关全盛时期,北临燕山,南临渤海。城墙高达14米,厚度7米,护城河宽度5丈,深度近3丈。城防规格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城墙相当。常用的攻城手段,无论是梯子还是墙壁,都极难奏效。
此外,山海关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孤城,而是由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老龙头、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城堡群落组成。它们通过长城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第一个是尾巴,第一个是尾巴”,攻防自由进退,很难突破任何一个。
山海关一直被明朝视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屏障,对这里的国防重视不能重复。这里专门设立了兵部外派分支机构:山海关兵部分部门由朝廷成员负责。在明朝的200多年里,山海关是唯一一个享受如此规范待遇的边防堡垒。
[img]661815[/img]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山海关属于蓟镇防区,固定守军人数为56767人,仅山海关就有驻军人数为16919人,占近三分之一。此外,山海关守军是明朝边境士兵中战斗力最强的关宁军。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配备了大量火器作为主要作战装备,是清军的强敌。
山海关在后勤粮食供应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为保证战时粮食充足,山海关守军广泛开展屯田制,包括军屯、民屯、商屯等。,共有6200多公顷的屯田,保证了山海关守军足够的粮食,十年八年都不在乎,绝对不用担心断粮。
由于山海关地区的特殊形态,由一线长城内外分隔,敌人实力强大,也不想实现“包围”山海关的尝试,后援、装备可以不断补充,所有这些,使山海关成为冷武器时代不可逾越的防御体系,以当时的军事装备,只能在城市下面,伤亡严重但无法克服。因此,清军总是避免山海关不敢进攻。
不幸的是,正如老话所说,“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打破”。吴三桂打开大门迎接清军入关,使山海关虚设,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打了26年,为什么不打山海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