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的真名是爱新觉罗载淳。11年10月9日,咸丰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登基仪式,改名为同治。事实上,后来慈禧一个人掌权,开始了她48年的统治。
[img]661726[/img]
同治皇帝年轻时很聪明,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代明君的素质,有着长远的眼光。同治七年,捻军起义愈演愈烈,清朝派曾国藩、李鸿章等镇压起义。好消息不断传入京师,大臣们争相祝贺皇帝平叛成功。这时,同治却忧心忡忡地说:“我担心的不是这些,而是我们肘腋的地方。听了这句话,同治的师傅们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帝说的“肘腋之地”是什么意思。
同治皇帝解释说:“我说的‘肘腋病’不是内盗,而是住在东交民巷的欧逻。原来小皇帝还记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耻辱。同治还说:“各路将军明争暗斗,冒功邀赏,傲慢不驯,也让我担心。此时的同治才十三岁,但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同治皇帝的长远眼光和敏锐洞察力。当时,他的学业不断进步,政治才能日益显现,但当他即将亲政时,这种良好的势头戛然而止。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同治并不老,但它显示了一代英雄的迹象。它怎么能突然退步呢?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盖督责过严,故事拘泥,其实并非如此。“同治害怕母亲,在她面前紧张,口吃是正常的,但慈禧抓住了这件事,一再责骂同治和大师。在强大的压力下,同治学习不好。如果你学不好,你会被训练。如果你被训练,压力会更大。压力越大,学习就越差。这样,它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此,同治变得厌恶学习,变得越来越叛逆,成为一个学无所成,平庸的皇帝。
[img]661727[/img]
同治皇帝载淳于11年9月14日17岁举行了婚礼。第二年正月26日,两宫皇太后正式卷帘归政,但慈禧非常担心,经常干预,这让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愿意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至于他的死,虽然清朝的宫廷史料,尤其是档案,都有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原因,在一些私人叙述和笔记中,仍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陈述,并添加了一些浪漫的描述。有人说他死在天花板上,有人说他死在梅毒上,有人说他死在疥疮上,众说纷纭。
[img]661728[/img]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13年甲旭12月5日记载,嘻戏游宴延溺男宠,日子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都是浓溃,日未昏,危不知人。《四朝匿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同,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药物不能满足。“除了记录同治皇帝病情死因外,这些描述还特别解释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务的履行情况,并将此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病死联系起来。这表明,由于西太后的专权,她治愈了忧郁和不快。然而,在慈禧的监视下,只有少数太监经常在晚上出没在宫廷禁令中,直到他们整晚都没有回来。他们似乎很难在第二天早上召见军用飞机大臣或胡说八道。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朝皇帝的“脉搏档案”中清楚地看到。《万岁爷进药底册》详细记录了同治13年10月30日至同年12月5日死亡前后36天的脉搏档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完全证明了载淳最终死于天花。这是详细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所、北京医院的相关专家教授就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和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每个人的结论仍然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板是毫无疑问的。
[img]661729[/img]
然而,清朝历史专家指出,清朝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皇帝不可能私下从紫禁城出去寻花问柳。另一种意见是,同治重建圆明园计划被百官反对失败后,百般无聊,于是在太监的指导下,微服出宫,寻欢乐。当时,外国人可能已经知道同治皇帝的疾病。例如,美国公使向国家政府报告说,“如果同治皇帝的疾病是用西医和科学方法诊断和治疗的,它将永远不会被治愈,而不是不治之症。然而,同治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国王。太医开方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出于对君主的禁忌,他们不能公布疾病的真相,也不能根据疾病开处方。药物不对症,治疗无效。
同治皇帝的结局是什么?死前最后几天的悲剧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