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明朝三位获得太师称号的大臣,结局如何?

明代大作家王世贞列举了李善长、张辅、张茂、朱永、徐光佐、郭勋、朱希忠、张鹤龄等八位明代太师。

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茂、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作,不为太保。郭勋先加太保,再加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太子太师,五加太师。二公遍历三公,现代绝少。

[img]661743[/img]

在明朝的官职制度中,三公高于三孤,三公中的太师高于太傅和太保。按照惯例,三公只能由公侯伯获得,文臣最高只能获得三孤称号。比如在土木变迁中扭转局面的于谦,深受明景帝的青睐,却只能加封“少保”,而不是三公称号。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王世贞列出的八人中,除李善长外,其余七人都是勋臣的后代或皇室亲戚。

此外,王世贞的时代有限(死于万历年间),他的太师数量也不均衡。王世贞错过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同学张居正。张居正死后,他被万历皇帝清算抄袭。因此,王世贞没有将其列为其中,另一个是明朝最后一位首辅周延儒。

因此,明代应该有三位“活太师”,即李善长、张居正和周延儒。在这三个人的命运中,张居正是最有名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人不认识你,李善长的结局是最悲惨的。朱元璋的屠刀下有70多名家庭成员,而周延儒是最无耻的。崇祯皇帝临终前说,他不是亡国之君,所有的大臣都是亡国之臣,周延儒就是其中之一。

[img]661744[/img]

首先,让我们谈谈李善长。在王世贞列出的太师名单中,他认为李善长是当前的大臣,但李善长之被授予太师称号的主要原因不是他的“韩国公”身份,而是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后提出了官员。为了避免君臣矛盾,朱元璋同意了他的要求,撤回了李善长总理的职务,加封太师是朱元璋对李善长内心内疚的补偿。

洪武九年后,朱元璋还将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祺,这为朱元璋夷为李善长三族时放过李祺和他的两个儿子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作为第一英雄,李善长遇到了这样的结局,这是极其悲惨和遗憾的。

至于张居正,经过十年的改革,他给奄奄一息的明朝注入了强心剂,明朝才能继续下去。他其实是中兴名臣。然而,他与万历皇帝的关系也为他死后的清算奠定了基础。

万历作为一个年轻的君主,想要成为一个君主,在“摄政王”张居正死后,想要消除他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皇帝权威,加上张居正的私人道德损失,死后被清算复制只能说张居正的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可以比较康熙和螯合崇拜,假设张居正不会死,随着万历皇帝的成长和政治成熟,君主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会受到刺激,张居正的结局可能会更加悲惨。

[img]661745[/img]

至于周延儒,这个人可以被视为“无耻”的评价。光说一件事就够了。1643年,明朝灭亡前一年,清兵入关,明朝军队节败退。周延儒在危险中被命令参战督察,这极大地打动了崇祯皇帝,并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

然而,临危受命的首辅到达前线后,当他观察到清兵有退役的意图时,他想的不是如何追求清军扩大战果,而是选择在军营里喝酒玩乐。最无耻的行为是,明明一战没打,却天天给崇祯发好消息,让不知情的崇祯皇帝再次奖励周延儒。因此,周延儒的“太师”称号来了。

但是纸包不住火。金衣卫指挥使罗养性疏于崇祯皇帝,说明周延儒谎报军情,欺君犯罪。崇祯皇帝下令彻底调查,大骂“最恨周延儒欺骗我”。最后,周延儒被自杀,“狡猾欺君,丧师辱国”,一死不足以赎罪!


明朝三位获得太师称号的大臣,结局如何?明朝三位获得太师称号的大臣,结局如何?

,,,,,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

  • 陈子龙为何被称为明末文坛殿军?他思想有何特点
  • 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陈子龙的简介,常见于《明史列传》等历史典籍中。据陈子龙简介描述,生于公元1608年的陈子龙是南...

  •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又是怎么消灭张士诚的
  •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