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王朝即将到来时,腐败一定是许多混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当虚弱的清朝在2000年的巨大变化中摇摇欲坠时,一股清流照亮了后来研究历史的学者。这是一个每天都在赚钱的海关,而控制海关消除腐败的是一个名叫赫德的外国人。
[img]660981[/img]
清朝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能任命中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部门。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确实阻碍了清朝的主权完整性。然而,在赫德担任总税务部门的半个世纪里,他改变了海关衙门的不良习惯,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但后代不得不坐起来注意穿着清朝官服的英国人。
起初,赫德只是香港贸易监督办公室的一名中文翻译,但勤奋、勤奋、谦逊的英国年轻人很快在许多外国人中脱颖而出。在赫德加入清朝海关之前,英国人李泰国控制着海关。与赫德的谦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泰国极其傲慢。作为一名中国员工,李泰国忽视了雇主的利益,不仅歧视了中国人民,而且还把出售清朝权益作为邀请列强的资本。所有这些都让清廷极度反感,最终在1863年28岁的赫德加按察使衔,以正三品大员的水平接替李泰国成为海关总税务司。
在任期间,赫德将各自为政、关系混乱的部门整合在一起。与其他衙门唯亲不同,海关总署在上海、广州、大连甚至伦敦都有从世界各地招聘合格员工的考点。为了防止腐败,赫德给高级职员的工资往往是其他国家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在这种高薪制度的支持下,经过严格的监督,海关成为当时清朝人人向往的“模范衙门”。与此同时,海关税也从赫德接管时的不到500万增加到后来的2000万,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负责清朝的钱袋,为曾国藩、李鸿章之流的“洋务运动”提供了巨大的财力支撑。1865年,赫德向朝廷提交了《局外旁观论》,分析了当前朝廷的各种积弊,指出在晚清政坛引起轰动。清廷抄录讨论沿海省份,督察们都面红耳赤,坐立不安。在赫德的支持和倡导下,清廷引进了大量的西式机器和西式员工,大量的现代洋务企业开始蓬勃发展。
赫德于1908年离职回国,三年后在英国去世。清朝追授他为王子太保,官阶正品。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评价可能不容易褒贬不一,但赫德一定是晚清不可忽视的人。
为什么清朝封一个英国人为正品的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