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即孟珂(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孟母三次搬家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词的解释是,孟子的母亲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她曾经搬到两个地方,但现在有时被用来指父母的善意,并尽最大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img]659320[/img]
战国时期,有一位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时候很淘气。他的母亲花了很多精力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成年人跪下哭泣,玩葬礼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皱起了眉头:「不!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
孟子的母亲带着孟子搬到市场旁边。在市场上,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学会了商人做生意。鞠躬欢迎客人,招待客人,与客人讨价还价,表演非常相似!孟子的母亲知道了,皱起了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保持秩序,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孟子的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这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后来大家都用了孟母三迁说明人要接近好人、事、物,才能学会好习惯!
[img]659321[/img]
孟子的母亲(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zhǎng)战国时期邹国人。
她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守志节,抚养儿子,从谨慎开始,励志,敦促,勉强学习,甚至约礼成金。几十年来,她丝丝入扣,毫不放松。她不仅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人的母亲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计划。她自己也成为了名垂千秋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尊重。
黎民传颂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她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她修祠,后人将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被列为母亲的典范,被称为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太谷秧歌《孟母三迁》由太谷的文艺创作团队和剧团从编剧、作曲、导演和表演中设计制作,服装、道具、舞蹈美和灯光由北京和晋中的专业团队设计制作。它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蹈美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这对太谷秧歌的发展和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img]659322[/img]
社会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意。刘翔的《列女传》首次出现孟母这个特殊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启蒙教科书《三字经》引用的第一个典故是昔孟母,择邻,子不学,断机织织,这本在封建社会后期普及的启蒙读物,虽然经明清学者纷纷修改补充,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头。
山东监察皇使钟化民《祭孟母文》称赞道:儿子的圣是母的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只有一个人。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传播,封建统治者也尽最大努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多次封死它,直到乾隆两年(1737年)封死孟母诸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个时期?历史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