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后期开始,清朝官方开始有“繁荣时期”的说法。到了乾隆,经常提到。乾隆曾说:“方今国全盛,府库充满。”
不仅是皇帝,一般的臣民也经常谈论繁荣。乾隆年间的状元于敏中曾上奏疏说:“古今,圣史册罕逢盛世。”
[img]660273[/img]
这些说法并非没有理由。从康熙到乾隆,清朝的整体国力在100多年的跨度上处于上升阶段。特别是在乾隆掌权的64年里,清朝是人口、领土、财富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巅峰。为了展示繁荣时期,乾隆还下令修书。
《四库全书》就是这样来的。对外战争也频频获胜。乾隆还给自己加了一个“十全老人”的称号。但乾隆退位当太上皇的第一年,白莲教造反了。
[img]660274[/img]
乾隆显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他命令和珅动员重兵围剿,并杀死了几位白莲教领袖。但起义仍然无法平静下来。直到乾隆去世,白莲教叛乱的势头仍然很大。
这种看似由政府追捕白莲教意外引起的叛乱,实际上充满了不可避免的。从白莲教的历史来看,他们自成立以来就经常参与叛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白莲教被历代政府压制为一个秘密组织。
清朝入关后,白莲教一直以“反清复明”为旗帜,不断反抗清朝。然而,乾隆以前的叛乱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势头,被当地政府成功打破。
乾隆时期,这种势头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从大背景来看,自乾隆晚期以来,清朝的国力一直在下降。衰退的原因非常复杂。就军队而言,外国战争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的来说,军队的战斗力也处于衰退阶段。乾隆时期可以依靠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
[img]660275[/img]
八旗是清初的主力军,战斗力极其凶猛。天下平定后,清朝驻扎在全国危险地区。皇帝一直希望八旗军能继续保持勇敢的战斗作风。
乾隆皇帝曾下令训斥驻扎在江南的八旗军,希望他们戒骄戒惯。但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乾隆亲自下令,也无法挽回八旗战斗力的衰落。乾隆平定白莲教时,把主力放在绿营上。
[img]660276[/img]
绿营士兵数量多,待遇低于八旗,总数约60万,分散在全国各地,采用世界军事制度。父亲是士兵,儿子也是士兵,不能从事其他行业,晋升困难。从长远来看,绿营的士气并不高。但在军事衰退的背后,也有国库紧急的原因。乾隆时期频繁的战争无疑是国库的巨大负担。
战争是烧钱的无底洞。朝廷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来维持。乾隆统治初期,国库非常丰富。国库越晚,就越枯竭。当然,这不仅仅是战争的原因。国库的枯竭也是朝廷官场从上到下奢侈腐败的风格。
乾隆曾多次南巡,以展示繁荣时期。每次南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富。沿途的装饰,各地官员的孝顺。为了更好地与朝廷做生意,两淮盐商迫不及待地掏空家人庆祝乾隆。
乾隆喜欢附庸风雅,题词赋诗,下属官员拼命巴结,送他各种珍宝古董。后来,乾隆的大小印章题字留在了那些国宝上。
[img]660277[/img]
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官员们纷纷效仿,刮去了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小沈阳后来会搜出上亿的财产,这并不少见。在朝廷中心,小沈阳有如此巨大的贪婪,当地有衙门官员的贪婪。各种严厉的捐赠和杂税迫使许多人无路可走。
官员缺乏监督,上下贪墨。对流民是见缝插针的勒索。即使是手里只有一点小权力的衙役,也可以靠手里的公文让人绝望,乖乖付钱。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流民,以避免苛刻的政治。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人民脱离原籍贯,成为流民,无法按照保甲法进行管理。
然而,在人们看来,他们的家庭财产已经被一起夺走了。生活是艰难的,即使是后代也可能不得不经历同样的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对他们来说,与其继续忍受折磨,不如站起来。人们不怕死,但他们害怕死亡。
当时,不仅白莲教造反,云贵地区也有抵抗清朝的力量。乾隆最喜欢的福康安、和沈阳的弟弟和林都死于云贵地区的战争。
在白莲教起义爆发的源头,清朝驻军在四川、湖泊和广州都很薄弱。当地有许多山脉和流动的人。白莲教更容易从最初的小规模发展,最终形成规模,向远在北京的乾隆发出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乾隆时期白莲教会造反? 真相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