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如日中天的秦国出兵围困赵国都邯郸,试图消亡赵国。经过长平之战,赵国早已无法抗拒秦国虎狼之师。就在我们都认为赵国会结束的时候,历史总会给我们一些惊喜。赵国的平原君因为妻子是魏信陵君的小妹妹,向魏求助。认识到巢破卵破的道理的信陵君,压服魏王救赵国,使老将金庸率军10万救赵国,但他被秦军的兵威吓坏了,金庸驻军环顾四周。为了帮助邯郸,信陵君和魏王夫人如姬策划,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偷虎符,用这个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事行动,打破了秦军,拯救了赵国,结果了信陵君“偷护符救赵”的美谈。
除了感叹信陵君偷符救赵中的勇气和智慧之外,为什么他只用一个小虎符就夺取了晋鄙的兵权,不需要魏王的同意?国家的战斗机是如此的简单地掌握在虎符中?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虎符?
这个虎符不像玉玺那样用来盖章。相反,它不是密封的,而是一个军事符号,负责国家军队。有了军事符号,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有权控制军事行动。信陵君就是这样动员军事行动的。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铜虎形被用作当地官员或驻军领导人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部分在皇帝手中,左半部分发给将军或当地长官。当你想使用军队时,你必须配合才能调动军队,周围会有皇帝派来的专人监督。
作为最高统治者,我们必须有控制国家实践的权利。兵权是防止皇帝被架空的最有力武器。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最悲哀的。三国时期的汉献帝过着怎样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虎符的设置是作为调兵的依据。更深层次的意图是加强中心权利,分解当地将军的军权,防止当地军队自尊。当地对立中心的表现很多。
皇帝建立全国后,他们必须分兵驻扎在当地。许多士兵很难看到皇帝。谁知道皇帝长什么样,驻地的将军通常与士兵接触最多。可想而知,谁更容易建立“山高皇帝远”的威望。
历史上可以有很多“只知将不知皇”的军事行动。
明朝关宁军在关押袁崇焕时,实际上需要袁崇焕的指示才能进入关中捍卫北京。从这个角度来看,袁崇焕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军符作为调动军事行动的直接依据,代表皇帝行使的权利是军事权力,其效果与圣旨和尚方宝剑相似,见之如帝。
秦朝需要虎符来调动50多人的军事行动。秦朝时,老艾想发动政变。虽然他控制了很多人,但没有虎符,他就无法调动军事行动,最终失败了。虎符在控制军事行动和加强皇权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枪杆里有政权。”
但这并不完全确定。
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军队的工资和材料是由朝廷提供的,但军队是由将军领导的,特别是那些建立了战斗成就的将军。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没有军事符号,他们仍然可以以自己的威望以清朝军队和救援驾驶的理由调动军队。
周勃和陈对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就是一个例子。
但一旦有了叛变之心,也是严峻的,比如唐代的“安史之乱”。
自古以来,皇帝就非常忌讳拥兵自尊的将军。镇压那些战功卓著的将军的威信,也是皇帝控制军权的一种手法。他甚至不遗余力地挖墙角杀了他们。韩信、岳飞等人死得多可悲啊。不必要的指控不需要证明。他们宁愿误杀,否则他们就不能保护自己。善良的是像宋太祖这样的“酒释兵权”。
不仅有虎符标准,还有藩将轮换,组织监军。
最显著的是宋朝,北宋的军事将领都是轮换的,兵无常帅,这也是北宋兵力懦弱的一个因素。
当然,古代军行只有少数人供认将领的威信,大部分都是用虎符调集的。
因为军行的建立会灌注听命于虎符和皇帝的观念,新兵入伍除了练习,最重要的是知道虎符长什么姿势,知道虎符。
在《三国演义》第51次中,曹操因赤壁战士失败退役,诸葛亮趁南郡空无一人,命令赵云夺取南郡,逮捕守将陈矫,获得虎符。然后,虎符诈骗荆州守军救南郡,张飞袭击荆州,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转移襄阳守军,关羽袭击襄阳。
诸葛亮只用一个小虎符就把曹兵从容调开,毫无疑问。他没有血刃就抓住了三个城市,而消耗了大量税收和军事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他怎么能不生气呢?可见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认知有多深。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虎符效果如此之大,如果将领造反,有虎符就能彻底控制军行吗?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军队自成立以来就被灌注在虎符和皇帝的观念中。即使有兵符,也会有分歧,可以调动军队。即使调动,军队和精神通常也会不稳定。因为皇帝是正统的,叛乱是逆天而行的,很多时候舆论不会朝着恶棍的方向发展。不难解释为什么前史上叛乱的人失败了很多,成功也很少。
古军只认兵符不认人,有它能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