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46次《草船借箭》的故事讲述了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智谋高于自己的故事。他担心将来会对东吴不利。如果他想摆脱它,他会让诸葛亮在十天内建造10万支箭。诸葛亮立即同意,提出三天就能完成,并立军令。为了使阴谋成功,周瑜故意拖延材料供应,然后可以根据未完成任务的指控删除诸葛亮。但诸葛亮并不着急。他只要求鲁肃秘密为他准备20艘船,每艘船有30名士兵。船上有绿布,两边有1000多名草人。第三天早上,雾蒙蒙的,孔明邀请鲁肃到船上,下令二十艘船冒着浓雾到曹操驻江北使用。到了曹营附近,诸葛亮让船队一字排开,鼓鼓叫喊。为了击退敌军,曹操闻报千万弓弩手万箭齐发。诸葛亮直到浓雾消散才下令返回。此时,20艘船上的草人已经插满了10万支箭,诸葛亮以其非凡的智谋破产了周瑜的阴谋。
[img]658347[/img]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都被诸葛亮的诡计所感动,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历史上有一些事情,并相信它几百年。然而,这只是罗贯中的创作,在三国历史上并非如此。然而,“草船借箭”故事的形成并非毫无根据。历史上发生了一些类似的情节,但时间、空间和人物是不同的。
[img]658348[/img]
(图)诸葛亮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船借箭确实有用,但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时间(提前五年)、空间(从皖南移至赤壁)和事件发展过程有很大差异。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记载,建安18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作战。有一天,“(孙)权乘船观军,(曹)公使弩乱发,箭船,船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箭,箭军船平,甚至还。"(引自魏略)。这是三国时期船借箭的历史记载,但很明显,孙权并没有提前计划“借箭”,而是审时度势,采取战场变化的策略,导致了“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型。
宋代,随着市场生活的发展,话本的文学形式兴起。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基础。以人们的日常白话为主,融合一些文言文,穿插一些古典诗歌。它的语言生动、泼辣、富有表现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话本的内容也有很多历史演义故事,三国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当时三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苏轼说:“听古话,谈三国,闻刘玄德的时候皱眉。有些人流鼻涕。当他们闻到曹操的失败时,他们喜欢唱得很快。”。描绘了人们听三国的场景。
在宋元时期的讲史书中,三国最著名的是《三国志平话》。而这个话本也提到了一个“以船借箭”的故事。但这一次的主角不是历史上的孙权,而是他的将军周瑜。故事发生的地方变成了赤壁。《三国志平话》上说“周瑜用帐幕(遮住)船,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就射左边,让扮演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来了,大约有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怒不可遏。可以看出,宋元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经跳出了历史的真实性,并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中,也从孙权的随机决定转变为周瑜本人的事先安排,这是历史上孙权的随机决定。@ 故事的结局也类似于《三国演义》。从作者(未知)让周瑜“以船借箭”的角度来看,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周瑜的认可,这与后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孙权和宋元话本上的周瑜都用船从曹操那里借箭,但显然没有草人的情节。草人的出现可能与罗贯中借箭的情节在历史上的悲剧战争中的启发有关。
[img]658349[/img]
据说唐天宝十四年来,唐凡发动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安史叛军一路势不可挡,各地官兵纷纷逃亡。当时,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的张勋并没有与大多数官员一起逃跑,而是带领军队前往雍丘县(今河南祁县)拒绝敌人。此时,当地官员了解到雍丘县令狐潮投降叛军的企图。他们趁令狐潮离开城市的机会关上了城门,拒绝进入城市。张勋率领1000多名士兵坚守城市。
不久,令狐潮、叛军李怀仙等合兵进攻雍丘4万次。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张巡从容组织抵抗。经过两个多月的血战,叛军伤亡惨重,仍无法攻占雍丘。但是守城部队也因为长期作战而耗尽了箭头,严重影响了守城作战。张巡苦思冥想了很久,还是拿不出解决办法。一天,他去军队检查,看到一名士兵躺在稻草上休息。他走到士兵面前,士兵吓得站了起来。这时,张巡的眼睛从稻草上一扫而过,顿时灵光一闪,心中有了主意。他立即命令士兵扎了1000多名草人,并穿上黑色衣服,系上绳子。晚上,在张巡的指挥下,城头鼓声大作,士兵们慢慢地把草人从城墙上放下。这时,叛军大营的巡哨士兵发现城墙上有异常,立即向令狐潮报告。令狐潮出营看,他借月光望去,果见有不少唐军从城头沿绳下来,从而判定张巡乘夜袭营,于是下令弓弩手万箭齐发。城里的唐军士兵不停地把草人放下拉上,这样一直到天亮。这时令狐潮才发现“唐军”原来是稻草人,只好下令停止射箭,带着白白浪费十万支箭的遗憾回到营地。
几天后的晚上,叛军看到唐军沿着绳子往下走。经过上一次教训,叛军认定这是张巡故计重施,于是笑而不备。然而,他们太高兴了。这一次,张巡命令500名士兵从城头顺绳而下,乘敌不备杀敌营。叛军营突然陷入混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恐慌中烧毁了营地,带领军队撤退了十几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缓解。
张巡利用草人向安史叛军借箭。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对他精彩的策略印象深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倾向,诸葛亮作为蜀汉宰相被他塑造为“智慧的化身”。因此,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他将“以船借箭”的主角从周瑜改为诸葛亮,并可能借鉴张勋的“草人借箭”故事,并将其移植到作品中。只有这样,我们今天才能听到“草船借箭”的详细故事。
从孙权“以船借箭”的历史,到宋元话本周瑜的借箭,再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故事在民间演变的方式,经过民间传播和文人加工,一些普通的历史事件。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使浪漫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丰满,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各种著名的古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是四大著名作品的重要因素,深受古今中外人民的喜爱。
草船借箭是真是假 历史上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