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11年(1861年)因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而逃跑,因病死于热河行宫。临终前,咸丰一口气安排后事,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八位大臣协助幼主“赞襄一切政务”。
后来统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或“顾命八大臣”的八位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这八个人是:
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英。
[img]658940[/img]
由于咸丰在遗诏中赋予了八位大臣太大的权力,两位皇后,尤其是慈禧,被压制,恭亲王奕欣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这导致两位皇后与恭亲王内外勾结,发动“新友政变”,一举扳倒“顾命八位大臣”。其中三人被杀,其余人要么被流放,要么被解雇,结局惨淡。
然而,其中一人不仅没有参与其中,而且后来赢得了慈安和慈禧的信任,并被重复使用。这个人是上述“顾命八大臣”中排名第三的景寿。
政变发生后,虽然景寿和其他七人一起被解雇,但在第二年,他被起诉领导侍卫内部大臣,管理神的营业事务,并被授予“紫缰”,这表明景寿受到了深深的青睐。
那么,为什么只有景寿才能在“顾命八大臣”中明哲保身呢?
这必须从这八个人的政治角色开始。
前两位的载垣和端华,分别是怡亲王和郑亲王,是清朝的“铁帽王”,也是咸丰最信任的两位王子。第四位苏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弟弟,官居协办大学士。这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党,是“顾命八大臣”的领导人。所以政变失败后,这三个人都被杀了。
后四位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英,是五位军用飞机大臣中的四位。这四个人都是苏顺党,所以他们被列为辅臣。另一位军用飞机大臣文祥,是恭亲王,所以被排除在外。
景寿在这八个人中更为不同。他是清朝的徐爷爷,咸丰皇帝的姐夫。作为一名外戚,景寿不应该干涉政府事务,所以他不是苏顺党。
[img]658941[/img]
在热河宫,景寿的主要职责是陪大哥载春读书。本来,作为一个女婿,他不够有资格成为这个顾命大臣。当时,如果咸丰有宾天,众望所归的顾命大臣就是恭亲王奕欣。
苏顺和易欣不同意,需要尽量阻止易欣进入顾命之列,但不能直接排除在外。清朝祖制,在指定顾命大臣时,必须有“亲”和“贤”。虽然载垣和端华是王子,但他们是远支王族,咸丰的亲属必须在顾命大臣中列出。苏顺想排除易欣,就把景寿拿出来,让他坐在这个位置上。
因此,景寿被列为“顾命八大臣”。一开始,他被苏顺绑架了。他不是苏顺派的人。因此,在与慈禧等人的权力斗争中,景寿并没有表现得那么积极。从景寿后来的待遇来看,他可能已经秘密地理解了这首歌,并在八位大臣中充当了慈禧等人的内部反应。
虽然景寿表面上是一个苏顺的人,但他心里并没有站错队。所以“顾命八大臣”被扳倒后,同事们都倒霉了,只有景寿一个人享受荣宠也就不足为奇了。
揭秘:【顾命八大臣】为什么结局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