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们如何治疗天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熟悉“天花”这种疾病,可能只在影视作品中听说过。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天花肆虐,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对清初的施政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据《清宫档案披露》记载,顺治和同治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直接死于天花。虽然康熙和咸丰很幸运地从天花的爪子下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脸上留下了麻子。(当然,两位死于天花的皇帝在死因上存在争议,但本文不涉及。档案至少证明,当时死于天花并不少见。)
清初,统治者被天花所困扰。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是王代善,他的三个儿子死于天花。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是英郡王阿济格,他为了获得天花的免疫力,但他的两个妻妾在顺治六年(1649年)3月北京发生的天花中被感染死亡。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是豫亲王多多,他也在顺治六年三月天花流行时生病,36岁时被带走。
对于入关之初的满族人来说,天花几乎是绝症。满人怕痘如虎,流行时只会消极躲避,但天花却无法预防,消极躲避者大多仍未能幸免于难。清初八旗人丁的死亡率令人惊叹。顺治皇帝生了八子六女,大约有四个王子和五个王子在八岁之前死亡,超过一半。婴幼儿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而天花则是杀手之首。
康熙皇帝对“天花”更有感触,童年一直笼罩在天花的阴影下。据《圣祖廷训格言》记载,康熙晚年曾说:“我小时候没有长痘痘,这让保姆在紫禁城外受到保护。我的父母没有一天在膝下欢呼。我为这60年感到抱歉。由此可见,由于天花出宫“避痘”,可以说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偏偏两岁那年,他还是没有躲过痘魔的侵害,幸好救了自己的命。小康熙逃离天花灾难后,搬回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他身边。
[img]658000[/img]
康熙继位后,北方的天花阵势减弱,南方的一些传统痤疮疫苗法也逐渐传播到北方。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旱苗法和水苗法一般有两种方法。旱苗法是将天花的粉刺痂研成细末,用樟脑冰片吹入粉刺种植者的鼻子;水苗法是将患者的粉刺痂加入人乳或水中,蘸上棉签,塞入粉刺种植者的鼻子中。这两种方法的一般思路是让长痘痘的人先患轻度天花,出疹后精心护理,直到病情消失,相当于已经得了天花。
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五岁的二哥皇太子尹仁被感染。当时有个候选县叫傅为格,在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被提升为武昌通判。这时,康熙帝得知孩子种痘可以避免这种疾病,于是下令调善这种手术的傅为格入京,专门为尚未出天花的皇子种痘。在康熙的倡导和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下广征名医。北京还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
康熙皇帝晚年对王子说:在中国开始的时候,人们害怕痤疮,直到我种植痤疮处方,所有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都可以种植痤疮。(雍正法庭培训格言)也就是说,自康熙20年以来,他的王子和孙子都种植了痤疮。然而,当时的痤疮并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如果痤疮没有成功,仍然会有死亡的风险。
由于康熙皇帝对痤疮的实施,北方和中原的天花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康熙后的皇帝仍然尊重痤疮的种植。在清朝的医疗案例中,大量的太医院痤疮医生为皇家儿童种植痤疮。由此可见,当时痤疮种植技术的复杂性和风险。
举例来说,在给乾隆皇帝九公主种痘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九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种痘之年缺载,只记为2月22日,之前要给公主检查身体是否种痘。据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记载,这一天“九公主脉息平和,精神日常生活良好,今天第三次布种喜痘,谨此奏闻”。种痘后,要及时向皇帝报告,检查身体。七天后的三月初一,两位痘痘医生刘芳远、张德福、小方脉科医生前来咨询,诊断为“九公主脉息弦滑,恐慌发烧,似乎有喜悦”。他们开了一个处方,用“透喜汤”,也就是促进痘痘的汤剂。在接下来的四天里,痤疮医生几乎每天都要检查症状的变化,从而减少“透喜汤”的剂量。
[img]658001[/img]
直到3月初五,痘医上演乾隆皇帝,说明九公主种了11天痘痘后,顺利长痘痘,感谢痘神的祝福。此后,九公主被诊断为“胃气不清”,开了一个用保和丸煎服的处方。3月11日,也就是痤疮发生后的第八天,痤疮医生扮演乾隆皇帝,说九公主痤疮已经完成,并开始结痂,似乎症状的发展非常顺利。12日,因为痘苗是放在鼻子里的,所以要用中药甘草汤洗鼻孔。
但这还没有结束,从13日起,出现了新的症状,九公主“右项浮肿”肿胀直到17日才逐渐消失,但到18日,又出现了“耳前浮肿”,开方又加了消肿化毒散调理。四月初三,九公主经过不断的诊断、治疗和换药,才康复。这个惊心动魄的“种痘”成功结束了。从2月22日到4月初三,差不多花了40天。
清朝医术不发达,如何对抗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