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人来说,远行是一件大事,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避难、科举或探亲,否则大部分时间都不远行。毕竟一路上风险太大了。但是如果遇到上述情况,不出门就很难认出路。路上有那么多名堂。如果你不认识路,走错了路,恐怕浪费的时间不止几天几夜。
[img]658049[/img]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有些走过路或知道路的人,就会为后人建立一些指路标志。
用“土堆”作为固定里程标志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和道路管理人员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土堆”作为一定里程的固定里程标志,土堆被称为“后”。所有按“后”计算的里程都被称为“后”,而管理“后”的官员被称为“后官”。虽然这种道路标志很简单,但它可以方便行人了解道路里程的距离,这是今天道路里程碑的开始。
除了使用后记之旅,还有在道路两侧种树。
[img]658050[/img]
东汉时期,道路上除了种植普通树木外,道路侧还列出了许多重要的交通道路、寺庙、官室和墓地,反映了道路两侧植树的时尚。
道路两旁都种着树,只要按照树的指引走,就不会迷路到山上,所以种树也是一种路标。
还有道路上的馆舍,又称“亭”。
[img]658051[/img]
“亭子”最早是为了国王的使者和官员能够在路上及时休息,沿着国家的主要道路设置,有人照顾,有食物和柴火。
除了陆地,水路也是一种常见的旅行方式。
就中国古代天文导航定位技术而言,这方面只有在西汉以后才有明确的记载。
[img]658052[/img]
当然,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承认道路,还有很多方法没有被提及,但它们不如今天的手机导航。他们说,如果你真的回到古代,恐怕你甚至找不到宫殿的门,更不用说爱上王子了。
在古代,人们通过什么来区分旅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