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公交车上书,“公交车”是什么意思?是坐公交车上书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决定将台湾和辽东半岛分割给日本,并赔偿日本2.2亿白银。
消息传出后,此时在京城应试的举人群情激动,康有为组织了1000多名举人在公交车上写信。
那么,这辆公共汽车是什么呢?是公共汽车吗?1000多名举人追着公共汽车给皇帝写信。这一幕真的很大。
但是,补脑就够了,这辆公交车有具体意义。
[img]655972[/img]
公共汽车上的书,这个词来自汉代,《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到公交车上写书,凡用三千奏竹。”
在汉代,公共汽车是指负责接待臣民和招募的官方签名。也就是说,公共汽车实际上是指一个单位,一个负责接待臣民和招募的单位,公共汽车的负责人被称为公共汽车令。
至于为什么叫公交车,可能是上书的时候,公家有专门的马车或者牛车接送!
公共汽车上的书,其实就是康有为这些人通过公共汽车这个机构,向皇帝上书。
据估计,许多人认为,康有为公交车上的书,光绪帝看完内容后大加赞赏,然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这封信失败了。在康有为的自述中,监察院拒绝了他的书。然而,根据翁同酥的日记和其他材料,监察院当天没有收到康有为1000多人签署的书面文件。
当时督察院每天都会登记上传收到的举人上书,康有为也收到过一次上书,但在此之前,当时只有60人左右签字。
在1000多人签署的书中,康有为没有将文件交给监察院。当时,《马关条约》几乎已成定局。虽然他和1000多人合作准备上书,但为时已晚。他终于放弃了,没有走进监察院的大门。
然而,这一次,组织者越来越多,势头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在社会上传播,变化的声音越来越高,康有为和其他人被推到风暴的前沿,这也迫使慈禧暂时离开前台,让权力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召见了康有为等人,这开始了我们所知道的1898年的变化和100天的创新。
清代公共汽车书中的公共汽车是什么? 是公交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