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奏折,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于皇帝来说,阅读奏折是每天的例行公事。皇帝在奏折上写了什么?南京的一家博物馆展示了康熙皇帝批准的一组奏折。读完后,人们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朱批的“知道”就像一个全能的词。无论是哪个新年大臣,无论是什么事,它都非常适用。
[img]653809[/img]
在展出的奏折上,都邑康熙皇帝亲笔批复,写着“知道”这三个字的奏折占了除夕夜的一大部分。例如,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江南考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作弊案。负责人曹寅向康熙皇帝详细陈述了他所知道的情况,并写了六封奏折。但康熙除了在第五封奏折上做了长时间的批复外,其他的都是非常复杂的答复,有两封只写着“知道”。
[img]653810[/img]
数一数,在博物馆展出的31个奏折中,有15个奏折的批复是“知道”,占了近一半的折扣。这么简单的批复能说明康熙皇帝不承担政治责任吗?
事实并非如此。专家解释说,皇帝在阅读奏折时写“知道”并不奇怪。这种白话化的说法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许多人认为“知道”是目前的措辞,但事实上,在现代,许多措辞交换与现在相同。
除了“知道”,康熙还有更复杂的批复,比如姑苏织李旭递下的一封折子,康熙的批复只有一个字,“是”。
[img]653811[/img]
除了康熙皇帝,雍正帝还批准了“知道”。在《真迹选》中收录的69个雍正朱批中,“知道”的批复已经出现了8次,乾隆皇帝的朱批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知道”。
[img]653812[/img]
一些历史悠久的专家说,每个皇帝的批复奏折都是不一致的,除了与内容有关,但也与皇帝的文明程度和个人经验有关。康熙很容易学习,许多轨道系统都是由他制定的,没有端方提前说如何批准奏折。康熙比较聪明,构成了一套自己的官员编制,需要更多的任务来处理,对奏折的批准会更简单。
古代皇帝批阅奏折会写什么? 他们写的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