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构建了关宁防线,袁崇焕是战略的忠实执行者。为了突出崇祯皇帝的昏庸,清史一直强调袁的冤死。反而是英勇抗金,全家死节的孙承宗有些籍籍无名。我认为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制定者。只有在孙承宗的领导下,他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袁崇焕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包括在北京城外兜圈子的毛文龙和皇太极,证明了即使他还活着,这家伙也不一定会捅出更大的篮子。
[img]654368[/img]
袁督师不能影响明末的整体情况。最多,他是个麻烦制造者。只有孙承宗才能真正扭转局面。从清史对孙承宗的评价可以看出,只有这一个人才能保证明朝不朽。明末仍有许多将军。袁督师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孙先生才是英俊的。袁崇焕是将才,但不是帅才。孙承宗的轮能力是百倍,但为什么这么有名呢?说到底,袁崇焕是清朝合理统治的棋子。袁崇焕有多高,杀了他的崇祯有多矮,满清的统治有多顺应人。
袁崇焕死于晚明大臣内斗的受害者,以及需要找一个背锅的人(被打到首都)。崇祯听了从抓袁崇焕到处死他的谣言,有一个过程,一些大臣之间的内斗,最终促成了崇祯杀他的结果。崇祯本来是个多疑的人,刚被抓的时候,崇祯还没想好怎么处理他。两起事件直接促使崇祯下定决心杀了他。一是袁崇焕被捕,关宁军准备撤军。崇祯下令没用。最后,袁崇焕在监狱里写了一封亲笔信,这让关宁军回头帮助皇帝守卫首都,这让崇祯难以忍受。另一个是朝中大臣各派内斗,诬陷袁崇焕。有一些所谓的证据表明他必须成为一个派系,这也让崇祯无法忍受。最后,他决定杀死袁崇焕。袁崇焕被捕监狱已经半年多了。
袁崇焕是朝廷和辽镇集团的中间人。他对关宁军的控制是基于他作为朝廷成员的身份。当然,他也可以帮助他们争取工资:杀死毛文龙也与关宁和东江之间的工资纠纷有关。关宁将军对他没有人身依恋。明末军阀化的文官和湖光的何腾蛟可以计算出来。前提是隆武帝远离福建,中心根本无法赶上他。
袁崇焕必死,这种擅自杀害一地最高军事长官的行为破坏了地方平衡,抄家灭门也不过分。杀的太晚。祖大寿已经这样了,就算撕破脸又能怎么办,只要他还要军薪,还要朝廷这身皮,也不会怎么样。说实话,他跑了只是一个借口,即使袁崇焕在那里,他也不能动。这已经不是辽西军阀第一次逃跑了。要我说,为什么不调整驻守山海关的大纲,然后砍掉辽西军阀的工资呢?然后向其他边军输血,中央政府清理皇庄,训练中央军备。
[img]654369[/img]
若说袁崇焕误国,朝堂上又有几个人不误国,腐朽的帝国从万历朝就没落了。以崇祯怀疑多疑的性格,没有人会相信帝国的崩溃迟早会发生。袁崇焕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扭转局面。致命的是,他在崇祯面前说了五年的话,然后“实际上安慰了皇帝的心”这样的话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擅长杀毛文龙,导致军心哗变;未奉明旨私下议和;蒙冤下狱,引起祖大寿等人的激变,更刺激崇祯的玻璃心。一个接一个,就像曹操杀杨修一样,不杀不足以消除心中的怨恨。
后金扩张的本质是明朝的内斗,导致李成梁“自尊”保护自己,抚养敌人(努尔哈赤),最终成为一个大问题。当李成梁在那里时,压制奴隶建设总是简单而容易的。明朝的坟墓挖掘者要么是其他人,要么是东林党及其幕后主人(权贵集团和商业巨头)。阉割党只是皇帝平衡官僚机构和大资本家的障碍。我没听说他们伤害了很多普通人。
明末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却是一群书生肩负着外安内的重任。神奇的是,这群书生都很会打仗,用兵布阵都很好,反而不懂政治。早期的孙承宗,袁崇焕,后期的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类,都是读书人,都很会打,但也都不懂政治而陨落。也许这就是书生的意气: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能为之,最后献身于死亡。不用说,前几个人都为大明拼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科。洪承类虽然投敌,但也尽了最大努力挽救了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
袁崇焕误国吗?明末朝堂上有多少人不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