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不太出彩的老好人,憨厚坦率,甚至有点可爱。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先是舌战群儒,再是草船借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鲁肃像个小跟班一样陪着诸葛亮;鲁肃去要荆州的时候,看到刘备哭的时候心软,每次都失败了。
[img]653079[/img]
不得不说,鲁肃是一个被《三国演义》矮化但精力充沛的人,即使和诸葛亮、荀子、郭嘉相比,也不逊色。篇幅有限,我挑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说:
榻上策
建安五年来,鲁肃一到东吴,就向孙权提出了类似诸葛亮“隆中对”的“榻上策”,但比“隆中对”早了七年。“榻上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汉朝基本完成,我们做不到曹操。我们在江东有立足之地。(这体现了鲁肃非常务实的态度,诸葛亮、荀子至死仍在帮助汉朝。)
2.趁着北方还一锅粥,先杀黄祖(荆州江夏郡),然后攻打刘表夺取荆州,占领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治理。
3.这个时候可以称帝,然后找机会统一世界。
虽然孙权想先保留父亲和兄弟留下的基础,但他没有采纳鲁肃的意见,但他也认为鲁肃很有用。
联刘抗曹
刘彪死后,鲁肃向孙权建议,占领荆州是实现皇帝事业的关键。刘备是个天才。他以前依附刘彪。如果他能和刘彪的儿子和平相处,我们就和他们交朋友;如果我们在窝里打架,我们会抓住机会占领荆州。鲁肃以吊唁刘彪的名义向荆州申请,孙权批准了这一点。
但鲁肃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出兵了。当他到达南县时,刘彪的儿子刘聪已经向荆州投降了曹操。鲁肃立即决定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找到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共同对抗曹操。
刘备现在是一只失去家庭的狗,曹操一直在追赶他。听到鲁肃的意图后,他非常高兴,并派诸葛亮去东吴。这表明,联合抗曹的策略是鲁肃首先提出的,也是由鲁肃推动的,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刘备与权力并立,拒绝中国,都是严肃的策略)
吴东得知曹操率领军队准备渡河,大臣们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坚持抗日战争,并建议孙权:其他人可以继续升职致富,只有你不能投降。并建议孙权召回周瑜一起抗击曹,这是赤壁之战。
借荆州
赤壁战争结束后,荆州的七个县被曹操、刘备和孙权瓜分(孙权只占南郡)。刘备来京口拜访孙权,希望都督荆州(实际上是借南郡来管理荆州)。包括周瑜在内的人不仅反对,还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只有鲁肃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首先,南郡在前面,大本营在后面。刘备可以先阻止曹操,吴栋有机会休息;第二,吴栋实力依然薄弱,不足以对抗曹操。他只能与刘备联盟,与两家公司合作。
鲁肃死后,孙刘联盟很快就结束了。首先,东吴与荆州作战,关羽死亡;然后刘备与东吴作战,夷陵被打败。后来,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联盟又恢复了,但双方都有差距,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人们只考虑目前的得失,只有鲁肃有远见。虽然周瑜和鲁肃在对待刘备方面存在分歧,但他在死前写信给孙权,要求鲁肃取代他的职位。想象一下,一个好绅士怎么能成为这个伟大的责任呢?
揭秘:历史上的鲁肃真的是个憨厚可爱的老好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