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手下有许多能臣,姚启圣就是其中之一。
姚启圣的一生,堪称传奇。
姚启生,字西止,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624年。1644年,清军入关,平定江南。姚启生去通州是为了避免战争。没想到,他在通州的时候被当地土豪侮辱了。姚启生有仇必报,立即投靠清军,被任命为通州知州。有权不使用,过期无效。姚启生立即派人抓住土豪,杀了他。
[img]650546[/img]
后来姚启圣连官都没做,离开通州,回到了家乡。
清朝入关之初,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士兵。一天,姚启生在郊游时发现两名士兵抢劫了一名妇女。姚启生没有携带武器,显然打不过这两名士兵。他皱起眉头,走上前,假装说服他们。当两名士兵放松警惕时,他们抢了他们的刀,并迅速杀死了他们。
姚启圣做好事,把那个女人送回家。
事实上,姚启生本质上是一名读圣贤书的学者。帮助正义和打抱不公只是他的爱好。1663年,姚启生参加乡试,排名第一。他被任命为广东省香山市知县,正式进入官场。
既然当了官,就要严格遵守官场规则,做好。但姚启圣偏不,他偏不得不折腾。
清朝顺治年间,为削弱和消灭郑成功等抗清力量,沿海省份实施了“海禁”政策,“禁止商船私自出海”,并发布了“迁移命令”,强迫东南沿海居民迁移30-50英里。
“海禁”和“迁界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郑的成功政权,但也使沿海地区荒凉,人民流离失所。顺治后期和康熙初期,朝廷实施“海禁”和“迁界令”的力度并没有那么大。一些地方官员甚至悄悄地开辟了边界,允许沿海居民回到家乡恢复工作。
例如,姚启生。姚启生在浙江沿海地区长大。当然,他知道“海禁”的危害。他成为香山知县后不久,就开放了“海禁”。这很麻烦。有人以此为由弹劾他。他被朝廷解雇,丢了一顶乌纱帽。
当然,姚启圣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回来。
1673年,“三藩之乱”
爆发。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挥手进入浙江。康熙皇帝命令康亲王杰书率兵攻打耿精忠。姚启生觉得机会来了,他招募了数百名士兵投靠杰书。
姚启生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多次挫败耿精忠军队,迫使耿精忠第二次投降清廷。@ 姚启圣还劝降吴三桂将军韩大任,收复3000降卒。
1677年,姚启圣因功被晋封为福建总督,位居封疆大臣之列。
康熙皇帝为了进攻台湾省,任命姚启生为福建总督。姚启生不负重任,于1680年派军队征服海澄,渡海收复金门、厦门,迫使郑静退守澎湖。到目前为止,台湾省已经成为一个孤岛。
因功,姚启圣被授兵部书衔、少保、太子太保、右都御史。
1683年,施琅率领军队征服台湾省,姚启生配合施琅的军事行动帮助他。但台湾省收复后,施琅及其下属将领均获奖,只有姚启生功绩高,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姚启圣郁郁寡欢,很快就病逝于福州。
当时,姚启圣修建了船舶和军械,还欠了4.7万两银子钱。在讨论此事时,朝廷表示将追回姚启圣。考虑到姚启圣的辛勤劳动,康熙皇帝不能死,也不能欠一屁股债,所以他赦免了债务。
真是皇恩浩荡。
姚启圣的传奇生活,从革职知县到福建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