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文章,
历史上,东突厥(又称北突厥)在杨迪皇帝时期恢复了以往的力量。可汗利用中国内乱,招募了大量中原避难者,征服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拥有100多万人。始末死后,处罗可汗、杰利可汗相继为主,杰利可汗立始毕之子阿史那什钵为突利可汗,使其统领东方诸属部。武德一朝,东突连年入侵,打破城市,掠夺人口和财产。唐都长安多次受到严重威胁。当时只是因为唐国力还虚,才采取委屈求和、避战的方针。
[img]649163[/img]
武德九年(626)八月,太宗即位不久,立足不稳。额利和突利乘机连兵攻击泾州和武功,京师戒严,然后攻击高陵,直接推向渭水上的便桥。太宗亲临渭滨,与颉利谈判,同时震耀军容,以示必战。额利也恐悬军深入,归路断了,不敢贸然进军。双方和平,太宗贿赂金丝,突厥退兵。此后,东突厥内部也陷入了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额利可汗信任汉人赵德言,采取了一些封建专制措施,遭到了该部门的反对。薛延陀、回族、拔野古各部落纷纷叛逃,转向唐朝。杰利派突利出兵讨伐,反而被众部击败,杰利对突利怒不可遏,导致突利怨恨,上表请求入朝。
[img]649164[/img]
当时,突厥国内连年发生灾难,牲畜冻死,人民饥寒交加。外优内患大大削弱了突厥的力量,客观上为唐灭突厥创造了极好的时机。太宗为消灭东突做了一系列准备。薛延陀是原突厥属部中实力较强的一支,叛离突厥各部都有薛延陀长夷男为可汗。太宗册封夷男是真珠毗伽可汗,使薛延陀成为属于唐朝并能与突厥对峙的漠北大国,进而孤立了杰利可汗。再次乘突厥自顾不暇,无法帮助梁师都时,举兵平定了梁师都,侵蚀了突厥卵翼下的力量。在中国,太宗致力于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战争做好准备,积草屯粮。时机成熟后,于贞观三年(629)冬开始对东突作战。
[img]649165[/img]
太宗以李世积为通汉道行军总管,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长武道行军总管,合兵10多万,分兵出击。贞观四年(630)正月,李靖带领骁骑三千从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大破突厥。李世积兵出云,在白道与突厥交兵。额利兵败,逃入铁山,遣使谢罪,愿意在国内附属。太宗派鸿璐卿唐节俭慰抚,以李靖率兵迎接。李与世积合议,乘大雾突然袭击,在阴山大败额利,额利所统部落或北附酵延陀,或西奔西域,归降唐廷十万人。额利逃通,为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虏,送到长安,东突厥亡。
唐将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原突利故地分为顺、虎、化、长四州,由都督府统辖。对额利控制的地区分为六州,大量东突厥降众安置在定袭和云中两都督府的统辖范围内,突利和阿史那思摩为都督,统领部门。五品以上东突厥西长拜官百余人,入居长安近一万家。平定东突厥的胜利,使唐朝声威远震,西北各部君长纷纷要求尊太宗为“天可汗”,即普天下皇帝之意。从此建立了天可汗制度。那天可汗系统的具体方面是什么?
[img]649166[/img]
天可汗作为各依附国家的共同盟主,如果各国之间发生纠纷,应作为裁判解决;如有侵略他国的人员,将以天可汗的名义调遣各国士兵和马来西亚进行攻击,依靠各国的义务受天可汗平乱;如果君主死了,君继立,必须由天可汗下诏书立,以示承认:天可汗制度始于贞观朝,历高宗、武后、玄宗并未改变。以连接唐廷、防止突厥为目的,太宗至高宗显庆初西突平定止,参与诸国。随后,天可汗在西域十六国和昭武九姓各国设都督府和诸州,以各国首领为都督、刺史,实际上是一种军事联合防御,至天宝十六国ー载(752)打败大食,其间90年来,参与各国的意图是抵御吐审、大食侵凌。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在西域各国的声誉日益减弱,天可汗制度无形中解体
历史上东突厥困扰着历代王朝 为什么到了唐朝就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