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小时候,历史老师让我们背诵的《朝代歌》:夏商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当时认为东周与西周它只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然而,当你长大后,你经常会在秦始皇或吕不韦的影视作品中看到东周与西周存在,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img]649056[/img]
说起来,这也是一个历史公案。《史记周本纪》曾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桓公,以续周公的官职。桓公卒,子威代立。战国晚期,周考王封其弟为桓公,其封邑在今巩义地区,世人遂称之为东周君。因此,在洛阳王畿的小地方,有两个血缘关系非常密切的小国——即西周,洛阳辖区;东周,巩义地区辖区。
[img]649057[/img]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事实上,这是中国分封制的余波。西周初,由于当时交通生产力发展非常低,无法有效统治其领土内的人民,实行分封制。其中,分封最多的是姬姓子弟。史料记载,当时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中,约有53个是姬姓,以实现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周公旦被分封到鲁国,但周武王死得很早。周公需要帮助周成王管理政府,只能让他的儿子和鸟来管理政府。在周公的帮助下,后来周朝800年的江山奠定了基础,从此受到后人的称赞。
然而,分封制对诸侯的控制力较弱,尤其是周王室东迁后,各诸侯已经尾大不调。大家都知道分封制带来的隐患。为什么周考王在周王室异常衰弱的情况下要实行分封制?大致有几个原因:一是模仿周武王和周公旦,但他的弟弟桓公帮助他的儿子实现了周王室的ZTE;第二,我觉得周王室离灭亡不远,不想没有人牺牲他的祖先。此外,分开一个是分散风险的。
[img]649058[/img]
然而,后来情况的发展并不像周考王预期的那样。后来,他和弟弟的两条血脉频繁交战,再次成为兄弟阋墙典型案例。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周考王留在洛阳,因为他去了西方强秦挑衅和灭亡后,他的子孙后代流亡到东周君的领土,而东周君并没有否认双方的血缘关系。直到秦灭韩后,巩义东周君再次出兵灭亡,周王室才最终消亡。
为什么在周王室异常衰弱的情况下? 周考王也要实行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