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鸳鸯并不陌生。在人们心目中,它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爱情永恒的美好象征。传说鸳鸯一旦成为配偶,就会并肩游泳,飞翔,睡觉,交颈。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找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地度过余生。
[img]646676[/img]
因此,鸳鸯常被诗人写进诗中,从而留下“鸳鸯相对浴红衣,短得长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等无数动人的好句子。
其实“鸳鸯”一开始并不是指夫妻,而是用来比喻兄弟之间的友谊和亲密。《文选》中有一首《苏子卿诗四首》,其中第一首是诗云:“以前是鸳鸯,现在是参与辰(指天空中的两个星名)。从“骨肉缘枝叶”而来、从“情况为连理树”等诗来看,这显然是兄弟之间的礼别诗。此外,晋朝的郑丰还有四首诗《回答陆士龙》,其中第一首诗《鸳鸯》序文中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两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陆机、陆云兄弟二人的比喻。三国时期魏国人庾康曾写过一首诗《送兄秀才入军》,也用鸳鸯来比喻兄弟俩和睦相处,友好无比。再回到《诗经·小雅》中“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对夫妻的比喻。
[img]646677[/img]
那么,鸳鸯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美丽忠诚爱情的化身呢?据研究,以鸳鸯为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诗中有一句话“愿意做鸳鸯,不羡仙”,赞美夫妻之间的美好爱情。当时文人觉得很有意思,就纷纷效仿。渐渐地,鸳鸯成了夫妻的代名词。
古代鸳鸯并不代表夫妻 什么时候开始被视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