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英雄史可法曾被称为“明朝文天祥”
的确,南明的过早毁灭和史可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必要给予过高的尊重。
在我看来,史可法存在以下重大失误:
首先,北都被摧毁,史可法作为南京兵部尚书,位居首都百官之首,主管东南一角的军事,举足轻重。然而,当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来时,他无法在第一时间拿出应变计划,在支持弘光皇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一举动的恶果有二:1、因此,弘光帝继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军心和民心未能统一。后来,左良玉80万军顺江兴师南京就是这一恶果的集中而激烈的恶性表现;2、将定策支持的功绩推给马士英和已经霸道的四镇总兵。马士英成功反击,成为南明朝廷的主角,军队不再属于朝廷。各镇总兵各自为政,各自为政,听封不听调,导致场面失控,为南明败亡奠定了基础。
[img]645214[/img]
2、史可法被马士英排挤到江北视野后,未能区分世界的变化。他盲目支持南明北上与满清和解,积极联系吴三桂、祖大寿等败类,错误地将南明敌人视为朋友,并将防御重心倾向于成为落水狗的李自成。因此,当清兵向南明发生困难时,南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崩溃了数千英里。
第三,史可法爱自己的名声胜过鸟儿爱自己的羽毛。四镇中高杰部最强。高杰被叛徒许定国暗算后,高杰的妻子故意让儿子高元拜史可法为义父。如果史可法同意,这支军队可以被南明朝廷使用,但史可法迂腐,不喜欢高杰一家出身低廉,婉然拒绝。结果,高杰部后来降清,成为消灭抗清势力的强队,令人叹为观止。
4、扬州有足够的兵力、粮草和炮弹,这比张巡守遂阳的条件要好得多。如果史可法的抵抗意志更加坚持,守卫扬州城并不难。后来,江阴人民自动发动的83天江阴保卫战也足以证明,即使扬州最终没有得到保护,它也可以与敌人竞争超过三四个月。然而,史可法没有战略,也没有政策。战争还没有开始,他就想着烈士的名字,导致扬州的进攻和防御战只持续了一天(清军在弘光元年4月24日正式攻击扬州,第二天,即4月25日,扬州破碎,史可法殉难)。扬州本来人口只有三四十万左右,但清军南来,沿路烧杀,四方难民避兵祸,入城人数众多。在清恭亲王多铎的命令下,扬州居民几乎全部被屠杀,除了少数在破城前逃离,少数在清军入城后隐蔽幸免于难者之外。“城里积尸如乱”、"查焚尸簿载数,前后约80万"。
历史可法能力不足,但地位高,权重高。如果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但另一方面,在国家毁灭和死亡的背景下,他面对着国家的情仇和民族正义,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取义,以死报国,为时代和后代树立了应有的榜样。因此,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远远掩盖了他的渎职和失责。以史可法当时的地位论,他的一举一动,一投足,对南明士民影响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自辽东战争以来,北方遭受了近30年的战争,英雄的精神、士气和骨气都被消耗掉了。洪承类、吴三桂等奸滑鼠成群结队地出现了。在士林中,有许多无耻的人,比如龚鼎成,他们“来降贼,来降清”。
[img]645215[/img]
江南的民俗没有北方那么凶猛,但骨气很强。到处都是牺牲生命的殉道者,这与史可法的模范作用无关;南明政府仍然可以与清朝竞争17年,不应该抹去史可法的模范作用。
历史是公平的,史可法有伟大的人格,可以完全掩盖自己性格的缺陷和不足。
为什么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被称为[明朝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