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首都对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上,首都这个名字被称为国都、都城、京城或京师。在古代,国都基本上是国王的所在地。在冷兵器时代,作为统治中心和心脏地带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国家被占领,就有死亡的危险。例如,公元1127年,金国突破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妃嫔、宫女、皇室、朝臣等3000多人。北宋灭亡,宋徽宗赵吉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
在古代,一般来说,开国之君对国都的选择比较谨慎,国都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放牛娃当过云游僧,后来在朋友唐河的邀请下加入了郭子兴的反元起义军。凭借自己的战略、勇气和责任,他逐渐成为一支势力,并在元末的分裂中日益崛起。1367年8月,在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分裂势力后,命令徐达和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中原。1368年8月,北伐军攻占元代都城元大都(北京),改名北平府,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今北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
[img]645142[/img]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逐渐统一全国,建立了统一王朝。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实力。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过程基本上是从北到南,首都基本上是在北方,而明朝是从南到北,首都建在南京。虽然从公元300年到600年,南京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东吴、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但这六个朝代都是南方的政权。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在东南地区过于依赖,虽然有长江天险,但不能对全国形成有效的辐射。
[img]645143[/img]
朱元璋也知道这一点一直有迁都的意图,在这些地方长安(明朝以后叫西安)、洛阳,开封,北平(现在北京)、经过反复考虑,临濠(濠州,今安徽凤阳)终于喜欢了长安。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就将元路改为西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对御史胡子祺的书籍进行了监督,提到“根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因此,朱元璋派王子朱彪到西安考察。朱彪对父亲的喜好不满意,在选择迁都地点时与父亲达成了一致。他对西安很满意。回来后,他向父亲朱元璋做了详细的报告,坚定了朱元璋迁都西安的决心。1392年,时年38岁的朱标从西安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这对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他是一个偏心的人。他最喜欢和喜欢的是长子朱彪。1368年,明朝一成立,他就把长子朱彪作为王子,并仔细培养他。经过这次打击,65岁的朱元璋心灰意冷,再也不愿意折腾了。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培养新接班人朱允炆(朱标之子)的身上,直到他71岁(1398年)去世,再也没有迁都。
[img]645144[/img]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经过靖难之战,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帝位,在南京称帝。朱棣在南京待了18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行使双京制。作者认为朱迪迁都北京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情感,其次是战略考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洪武十三年(1380年),20岁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从此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对那里太熟悉了,更习惯了那里的生活。
当然,燕京北平也很重要。燕京北平位于燕云十六州(今北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核心区域。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可以说是古代中原政权的“咽喉”之地。如果你失去了岭北,你会伤害燕云,如果你失去了燕云,你会伤害中原。燕云地区容易防御,难以攻击,居高临下。越过燕云十六州后,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燕云之地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原政权的控制。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被契丹(辽)控制。五代十国后,北宋一朝没有收复燕云之地,被锁在喉咙里的味道很差。大明建立后,燕云十六州在北伐收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上,在元朝和后来的清朝,选择北平作为一个国家是明智的。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总部位于蒙古高原和东北部,不仅形成了蒙古高原甚至西北部和东北部的辐射能力,而且在南部也可以控制中原。但作为明朝选择迁都北平,笔者认为朱棣是感情用事多点,有点不明智。一切都有优缺点。虽然“天子守国门”可以增加边境的防御力量,保留中原的“咽喉”燕云。然而,随着北元蒙古势力的恢复和后来金女真族的崛起,明帝国的“心”实际上处于边境地区。事实上,朱迪当时选择西安应该更明智。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东有黄河风险,中条山、萧山为屏障,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西高地。在危险的地方建立关口,退可守进攻。战国时期,秦国以关中地区为大本营,牢牢控制着东部的函谷关。无论东方六国多么活跃,他们仍然稳坐泰山。最后,东方六国统一建立了秦朝。
明朝原本从南京迁往西安 为什么最后连实施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