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扬州为什么会这么繁荣,
百年前,现代诗人陈去病在个人笔记《五石脂》中写道:“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陈去病在肯定扬州繁荣的同时,明确指出了扬州繁荣的原因,“实徽商开之”。扬州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历史上,扬州繁荣,商家云集,徽州商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扬州和徽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img]644856[/img]
扬州繁荣了几千年,但因盐达到了顶峰
扬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城市的概念。“扬州”最早来自于禹贡描述的九州之一,其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从那时起,这个区域已经缩小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相当于当前的“省”,直到隋朝才逐渐接近这座城市。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将扬州公司从丹阳搬到江北,扬州完成了名称划分和地理位置的统一。
扬州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独萧条的地方,无论是“省”还是“城”;相反,扬州独特的繁荣富饶让文人向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三月烟花下扬州"就是这种心境的生动写照。这无疑并不意味着扬州的繁荣。扬州历史上地利繁荣。一是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叉口,“聚南北之冲”,扬州外可通海,使其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历史上,南北粮草、硬币、矿产都可以通过扬州分运到各地,甚至到海外。第二,扬州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中心,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淮南节度使都都在这里建立了治所。第三,扬州是中原士大夫南下渡江的必经之地。当北方发生兵灾时,中原士人经常迁往扬州。比如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为扬州输送了大量人口。
[img]644857[/img]
扬州已经繁荣了几千年,但盐已经达到了顶峰。扬州的盐是“淮盐”,有一个广阔的“两淮盐区”,北接山东,南接两浙江,淮河贯穿其中。《明史·食品志》记载: "淮南盐煎,
淮北的盐晒干了。盐在古代是一种战略材料,实行国家控制。因此,扬州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盐策略。早在西汉时期,吴王刘英就在扬州建了一座城市,煮盐铸钱,富有。扬州的盐来自两淮,但都在扬州转移,代表了国家盐控制的重要环节,利润丰厚。在清朝的早期和中期,有一种说法是“扬州以盐繁荣繁荣”。
扬州盐商众多,但徽商始终是主导地位
扬州的繁荣直接得益于发达的盐业经济,这在明清时期最为明显。明朝洪武年间,国家实行“开中法”,在扬州设立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从此,商人将粮草、丝绸运到边境,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盐引”。商人用“盐引”到两淮盐场支盐,然后运到销售地点。其中,由于地理优势,扬州承接食盐转运,收益最大。同时,在明朝万历之后,朝廷逐渐向委托垄断制度转变,以加强盐控制,将自愿交易转变为世袭承包盐,为商业集团的崛起带来了机遇。
[img]644858[/img]
在此背景下,晋商、陕商、徽商来到扬州,成为盐商。在盐商中,徽商占多数,他们“其货无处不在,其地无处不在,当时无处不在,其计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很快就成为扬州盐商的主流。据统计,从明朝中期到清朝乾隆、嘉庆,徽商始终是两淮盐商的主体。徽商汇聚扬州,大量白银流入,一度与国库收入平分秋色。康熙南巡六次,乾隆南巡七次,其实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徽商的。巨额资金集中已成为扬州繁荣的根本原因。
徽商对扬州发展的影响
大量徽商的到来对扬州的经济发展、文化塑造和观念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由于徽商的推动,盐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以盐为生,以盐为生,以盐为食,这也是盐业本身带动的;二是徽商的到来带动了扬州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饮食、戏曲、园林、粉末等,这也是扬州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三是推进扬州市政建设。明末清初,扬州遭到大规模破坏,在徽商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坏道”、“废桥”、“街肆”、“码头”可以修复和管理,使扬州成为品味更高端的城市;第四,为扬州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明时扬州有句话叫“秦腔涉语遍天下”,这是语言的影响;徽商喜欢古董和文艺,随后带到扬州,影响了扬州文艺市场的风向。“扬州八怪”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眼中的徽商和扬州
“扬州盛实徽商开,扬盖徽商殖民地。”可以说,没有徽商的参与,扬州的繁荣就会少一些,其文化也会逊色得多。这一作用不容忽视。梁启超先生将徽商的参与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乾嘉清学的贡献可以与南欧巨人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贡献相媲美。”
参考文献:
1、明清徽商扬州文化梅丛兰、孙海宁;
2、薛平的《南河下:扬州盐业史微调》;
3、《徽商与扬州》朱宗庙;
4、朱万曙《清代扬州徽商与戏曲》;
5、薛锋、杨杏芝《清代扬州徽商与扬州八怪》
揭示为什么扬州在历史上如此繁荣 这与徽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