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定都凤阳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朱元璋对待家乡凤阳的感情极其特殊。根据朱元璋自己的描述,他就像一棵植根于凤阳的小草。在多年的斗争中,他一直被这种实践所冷酷,但一旦回到凤阳的土地上,他立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踏实。就这样,虽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定都应天(当时南京的称号),但朱元璋提出了另一个大臣非常震惊的计划,因为他无法放弃自己的乡情:把首都设在家乡凤阳。
[img]643744[/img]
事实上,就在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前和之后,朱元璋和大臣们就首都的位置进行了多次讨论。英天在全国东南地区,大臣们提出了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计划。这四个城市都是历史名城,值得首都选择。但大臣们都没想到朱元璋提出的凤阳建都方案。朱元璋给出的解释是:应天离中原很远,很难控制北方。但凤阳却非常靠近中原地区,而且前面有长江后面有淮河,定都凤阳可以弥补应天的不足。听了大臣们的话,除了朱元璋的淮西老乡外,其他大臣们都非常震惊,难以接受。凤阳的贫困地区非常狭窄,经济落后,周边地区没有危险。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它都不是建都的合适选择。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列出了上面的论据,其实就是渴望思乡。但是大臣们也知道他的性格,也没说什么,既然他决定了,那就这么做吧。
[img]643745[/img]
所以在公元1369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9月,朱元璋下令在家乡建都。在朱元璋的这个假设计划中,他把自己的家乡作为未来的首都,到时候应该成为陪都。虽然朱元璋一直注重节约,但他为中都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利用当时全国所有可调用的资源,将中都建成“万年不易的金汤之地”(来自《实录》)。
[img]643746[/img]
经过数百万农民工六年的昼夜建设,凤阳地界雄伟的宫殿层出不穷。凤阳突然从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小镇变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据史料记载,凤阳内外有三座城墙,布局宏伟,气势磅礴。@ 根据朱元璋的要求,为了让凤阳“垂之万事”,还在城墙的关键部位灌注熔化的铁水。
洪武八年后,朱元璋亲自回到家乡,检查了中都的建设情况。然而,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阅读了花费全国所有资源和人力的新都之后,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中都。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做出的决定是,当时的第一个英雄,也是他的老乡李善长,向他秘密演奏了一件事:有人对中都的建设动了手脚,“下了镇”。原来,这次建设的工程量很大,但没有给工人工资。这些被迫转移工作的工人非常不满意。在宫殿的建设中,他们埋下了纸人等诅咒性的东西,希望给未来的居民带来坏运气。现在所有的项目都基本建成了,拆除它们太难了,不得不放弃。
[img]643747[/img]
性情残忍的朱元璋此时的反应也是可以预料的,根据后来的历史记录,朱元璋下令处决所有参与宫殿建设的工匠。其中,特别需要根大家提一个人——当时主管工部的薛祥。他很善良,看不到这些工匠为别人的行为全部冤死,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向朱元璋请求:皇帝,只有木匠才能把那些镇物放进宫殿,铁匠和石匠根本做不到。也就是说,他的话直接挽救了以前很多人的生命。
[img]643748[/img]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导致了所有辛苦建设的废弃,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然而,在那个时代,朱元璋和他的部下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原因只有一个。世界就是皇帝的世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皇帝的意思来完成。@ 朱元璋绝对不允许每天在心中有阴影的宫殿里,为数百万工人努力工作六年。然而,也许历史真的无法忍受朱元璋的做法。在他的儿子朱迪时期,他终于实现了英天作为首都的愿望。不幸的是,他成功的叛乱儿子把首都搬到了北平,而不是他的家乡凤阳。此后,凤阳也只作为皇家陵墓,逐渐衰落。
朱元璋当初定都凤阳 为什么最终选择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