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三分,七雄鼎立,中原大地开启了200多年的战争时代,后人称之为战国。
但战国初期并不是指一个时代,而是指相互攻击的诸侯国。
战国主义的概念出现在东周末。比如《尉耀子兵教下篇》记载,今天的战国相攻,大伐有德。西汉初期,战国主义的含义没有改变。比如《史记匈奴传》记载,战国七冠带,三国边匈奴。
[img]641632[/img]
西汉刘翔整理皇宫藏书时,发现了《国策》、根据这些书的内容,重新校订了《国事》等书籍,汇编了33篇,成为《战国政策》一书。此时,战国时期正式使用,直到现在。
刘翔汇编的《战国政策》在流传中丢失了很多内容,在北宋时期丢失了11篇文章。后来,北宋作家曾巩不遗余力地收集了33篇文章,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战国政策》。
《战国政策》记载的历史事件,从公元前490年智氏灭范、中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燕国高逐渐离开建筑暗杀秦王政,共计270多年。
既然《战国策》的结尾是燕国,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存在感不高的七雄之一。
[img]641633[/img]
燕国,最著名的君主,是燕昭王。弱小的燕国曾经在他手中强大过一段时间,但在燕昭王之后,燕国改变了自己的外表,不想变得强大,总是想趁火抢劫。
那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多万士兵后,还能被迫割地。
让燕国跌跌撞撞的是老将廉颇。有人说廉颇四大名将有水?其实他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救了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正如火如荼,燕国坐在小板凳上。
秦赵长平之战不仅决定了秦赵之间的决战,也决定了整个战国局势的走向。在此之前,秦国在山东六国的军事实力方面没有显著优势。至少赵国可以与秦国竞争。然而,长平战争后,赵国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秦国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么,在长平战争中,山东其他诸侯都在做什么呢?毫无疑问,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都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
作为赵国的世仇,燕国自然搬起了一张小板凳,看起来很热闹。与其他诸侯相比,燕国或多或少犹豫不决。两军对峙时,燕国没想到嘴唇会死。毕竟,对于燕国来说,秦国离自己很远。
为什么燕国和赵国有世仇?事实上,赵国总是对燕国生气。当秦国占领赵国的城市时,赵国就会占领燕国的城市。毕竟,秦国很难处理,但燕国是软柿子,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
赵国失去了40多万青壮年,燕国提出了歪歪扭扭的想法。
长平战争初期,秦赵对阵的将军是秦国王和赵国廉颇。双方打了好几次仗。结果廉颇被打败了,然后转向防守,打算和秦国打持久战。当时秦赵都不适合打持久战。这种规模的战争对粮草的需求太大了。
据后世史学家推论,秦赵双方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近百万兵力。据《居延汉简》记载,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是3石3斗。按照当时的标准,三石三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9斤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士兵每天需要三斤左右的小米,所以在长平战争中,每天消耗的食物大概是300万斤。
[img]641634[/img]
如此惊人的数字,在当时其实已经能够拖垮一个国家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速战速决成了双方都迫切需要的打法。
战争的结果是秦国惨胜,赵国40多万青壮年被坑杀。然后秦赵又发生了邯郸之战。赵国几乎被打残,但并没有被摧毁。这个时候最幸福的不是秦国,也不是抢劫后未死的赵国,而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燕国。
燕国趁火打击,廉颇挑起大梁。
燕国想到的歪想法是什么?他趁火抢劫。俗话说,燕国趁病要命,就是这么想的。于是他派栗腹以生日为由,试探赵国的虚实。结果栗腹报告说赵国可以打(《战国政策》记载,赵民的壮者都死在长平,孤不壮,可以砍)。
燕王一听大喜,就出兵60万伐赵。虽然此时有乐间劝阻赵国不要打,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赵王担心燕国的进攻,但士兵必须阻止他。赵王又用了老将廉颇,让他和乐成一起迎接敌人。
结果廉颇不负众望,带领老弱幼组成的军团到处找牙,不仅杀了他,还直接包围了燕国的首都蓟城,迫使燕王割让五座城市,廉颇退役。
在这场战争中,廉颇击败燕军后,并没有像白起那样杀死数十万人,而是只杀死了始作俑者栗腹。这可能是廉颇的“仁”。如果这场战争变成白色,估计战国时期的冤魂会增加几十万。
揭秘:燕昭王之后的燕国究竟有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