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喜欢去戚城会盟?戚城有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春秋战国时期,戚城是卫国之都,戚城会盟是当时各诸侯国相互结盟的一种方式。随着汉朝权威的恶化,各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相继统治。然而,为了统一战线,各国往往会吸引其他国家形成联盟,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联盟事件,其中齐城联盟次数最多。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戚城结盟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戚城,当时戚城已经很受欢迎的原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img]641571[/img]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座城市。虽然历史书中没有经常提到,但在联盟问题上,它绝对可以被称为联盟之城。这座城市是隶属于卫国的戚城。为何说戚城会被称为会盟之城?原来,自商周以来,诸侯国以会盟解决争端非常流行。即使没有重大事件,他们也会在特定时间举行会议,以接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左传》包括:“让诸侯三岁就业,五岁就业,有时会,不协而入”。可以看出,即使是周天子也非常重视会议。春秋战国时期,自齐桓公实施“尊王熙夷”以来,春秋霸主国家将会盟视为获得诸侯认可的一种方式。据史料记载,戚城至少有8次会盟。
[img]641572[/img]
戚城属于卫国都城濮阳地区。戚城的悲剧命运似乎与卫国的悲剧命运分享不清。《竹书时代》云:‘皇帝,朱旭,高阳...元年,皇帝位于濮阳。”也就是说,濮阳地区在古代已经发展起来,而戚城靠近黄河,大多是人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在殷商时代,它也是殷商民族的重要政治经济地区,只是在周人建国之后。周人可能已经淡化了濮阳的政治地位。卫国建都朝歌后,濮阳出现在经典史料中的频率非常低。直到卫国为狄人灭卫成公,迁徙到濮阳复国,该地区才再次繁荣。晋国成为霸主之国后,晋卫之间戚城的命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img]641573[/img]
戚城又靠近黄河东岸,面对晋国东部的河流,是晋国东进中原的咽喉要道。而且,戚城最繁忙的时期大致是晋楚称霸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戚城的人们经历了时而附卫、时而附晋的政治格局。只要晋国想东进,戚城往往处于紧张状态。著名的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和晋郑之间的铁丘之战。都与戚城密切相关。卫成公迁徙后,正在大力经营濮阳城市,戚城也在其范围内,即享受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后来成为诸侯国家更加重视的城市。所谓“建在河西边缘,根据中国的关键枢纽,不是唯一的卫生枢纽,还有晋、郑、吴、楚的孔道”,就是这么说的。
[img]641574[/img]
即使在今天,经过2000多年的考古发掘,戚城仍然有一座长方形的城墙,周长1.5公里,城墙最高的地方约8.3米。可以看出,当时自卫成公,后卫国君多年来一直在建设戚城。卫成公时代,戚城是卫国臣孙昭子的封地,但当时卫成公不知道勇气从何而来。诸侯国君到晋朝见时,卫成公不但没有去,反而派兵入侵郑国,导致晋卫关系日益恶化。晋派大军攻占戚城,组织诸侯在戚城会盟,卫国臣服后将戚城退还卫国。后来在鲁成公、鲁襄公、卫献公、卫襄公时代,又在戚城举行了多次会盟。
戚城之地见证了晋国崛起、晋楚称霸、晋国东进甚至晋国衰落的许多重要时期。在那些战争激烈的世界里,戚城以会盟之地成为诸侯们关注的城市,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原因。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喜欢去戚城会盟?戚城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