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盐的价格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朝廷的国库收入。和许多朝代一样,清朝把盐分配给了政府。
盐税每年都能给国库带来大量收入。
《清史稿.盐盐法》记载:“乾隆十八年,七百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一两有奇。光绪末,合课五千四百万有奇。宣统三年,度支部豫算,盐课收入4900万左右有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清代盐税收入占国库收入的比例。
[img]642002[/img]
盐价是否影响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并不是朝廷的主要考虑因素。更重要的问题是盐价是否会影响国库收入。在清朝,盐需要完成生产、流通和销售,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没有参与整个过程。他们主要与盐商合作。
盐商卖盐的时候,需要交引税,从政府那里拿到引盐。这是清朝卖盐的凭证。盐商拿到引盐后,去指定地点买盐卖。在整个过程中,清朝只需要坐着收钱。这被称为“官方监督商业销售”。
当然,清朝还有其他卖盐的方式,比如政府运输、盐商销售、盐商运输、人民销售。这些方法没有长期实施,只有“官方监督销售”是主流,使用时间最长。
在这个体系中,盐商似乎在赚钱,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保障。他们完全依赖政府。如果政府向他们取钱,盐商只能乖乖地取钱。清朝盐税不断加重。雍正以后,盐商每次遇到军需、庆典、建设等都要付钱。
[img]642003[/img]
乾隆南巡时,内务府让江淮盐商出钱,赢得了皇室节俭的美誉。然而,盐商与朝廷的共生关系。既然朝廷需要盐商,就不可能把他们逼死。
起初,他们被允许提高价格,然后他们被允许增加消费。官员们勒索成风,盐价飙升。换句话说,政府和盐商的负担最终增加到普通人身上。
[img]642004[/img]
官方盐的价格很高,人们需要盐。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私人盐的泛滥是不可避免的。清朝各地都有私人盐贩卖。一些私人盐贩子依靠财政资源,甚至与朝廷作斗争。
事实上,清朝对私人盐贩卖的处置非常严厉。根据清朝的规定,私人盐贩卖和私人铸造银钱都被列为钦犯。购买私人盐的人也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img]642005[/img]
然而,私人盐有其市场需求,一直被禁止。雍正让李伟在云南和浙江工作,都是为了处理盐务。李伟敢于与私人盐贩和当地的强者分手,为朝廷争取利益。
然而,打击私人盐并不能解决官方盐价格过高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对朝廷来说,官方盐价格过高也不利,导致官方盐销售滞销,影响盐商资本周转,不利于朝廷征税。
清朝档案记载,乾隆中期开始出现官盐滞销问题。嘉庆、道光年间,当地官员上演官盐滞销问题。
朝廷需要进行盐改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雍正时期,全国盐地基本发生了变化。以福建为例,清朝实施的盐改革包括废除盐商垄断、抑制官员腐败和提高国家盐税收入。这项改革大大降低了盐价。
[img]642006[/img]
当时,除了偏远地区道路运输不便外,福建沿海地区的盐价也有所下降。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记载
“以前买盐的时候,沿海近场各县每斤卖盐从四五文到六七文不等,盐少的时候也卖十五六文。今天商人被淘汰后,沿海近场各县俱乐部的小民肩挑散卖,场盐广泛。当每斤盐停止卖二文半或三文半时,比以前便宜了。”
[img]642007[/img]
然而,盐价与太多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导致清朝盐改革大多短期有效,长期失效。盐价层层上涨后,仍由人民承担,居高不下。据清朝史料记载,当时许多人选择盐价过高“坚持淡食”,“几个月不知盐味者”。
[img]642008[/img]
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舒在江淮地区实施了盐改革。陶舒除了推广、打击官员腐败、减少盐运程序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只要缴纳一定的税,就可以销售盐,无论资本多少,都可以申请。
这种做法节省了过去盐务中许多不必要的环节,降低了成本和盐价。实施盐务改革后,陶舒的盐被称为“票盐”。
许多私盐贩子开始卖官盐。毕竟卖私盐是违法的。看到官盐价格下跌,很多人也选择买官盐。
官方盐的质量比私人盐好,价格几乎在同一水平。票盐为许多农民提供生计,他们可以负担得起盐,也可以靠盐谋生。当时,江苏海州遭遇了灾难性的荒野,只是依靠票盐来度过灾难性的一年。
@ 陶舒死后,许多人仍然非常想念他。但陶舒的改革仍然没有成功。很少有官员愿意为普通人的盐价掏出口袋来推广类似的改革。@ 在整个清朝历史上,盐价基本保持在较高水平。
盐税每年都能给国库带来大量的收入 那么清朝加盐有多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