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但确切地说,历史上的大运河分为两部分。第一条是由隋颉帝杨广(604-618年)修建的大运河,第二条是由元朝伟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的大运河。这两条运河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杭州,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img]640369[/img]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阳帝迁都洛阳。@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虽然起源于北京,终于在杭州,但这条运河经过洛阳,呈“<“类型。在元朝,国家的重点不再在黄河流域,而是在北京。然而,像隋唐一样,元朝的经济中心位于江南。从江南到北京,没有必要“<“型运河,郭守敬裁弯直,一般是南北一条直线。
元朝定都(今北京)后,许多材料,特别是粮食,需要从南方运输。当时,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隋朝以洛阳为中心,不再满足《纽约时报》的运输需求。黄河流域自金朝灭亡以来,已不再是国家的中心。因此,元朝开辟了三条河道,将原来的横向运河建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挖掘洛州河与会通河,将天津与江苏清江相连,汉沟与江南运河直接连接到清江以南。然而,原运河的北端已经废弃。当时运河只通向通州(今北京通州)。到达通州后,需要从船上卸到岸上,从陆路运输货物,非常麻烦。
陆路运输既费时又费力。此外,每年秋天都会下雨。不仅人受不了,拉货的牛、马、羊、驴、骡子也受不了,经常生病死亡。与此同时,食物也容易发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自金朝以来,人们一直试图挖掘一条从通州到京城的运河,以解决粮食运输问题。通州的地形比大多数都低。如果你想从通州到达大都市,你只能从大都市引水到通州,然后沿途修建许多大坝。这样,从南方来的船只就可以相对轻松地慢慢驶入上游水位。但要实现大运河的全面通航,就必须在大多数周围找到能保证运河水量的水源。
金朝曾从京西石景山北侧的西麻峪村挖掘出一条运河,注入通州城东的白河。然而,由于河流中沉积物过多,运河很快就会沉积。还有一个缺点。每年夏秋季节,河水汹涌,容易泛滥。后来,上游的出水口也被填满,不能再使用了。如果上游水源得到解决,下游东至通州段仍可使用。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郭守敬向元世祖提出了六项水利计划,第一项是运河建设。郭守敬建议将清河的上源从玉泉山涌出后东流的瓮山泊改道向南,注入高粱河,然后连接运河。这个计划已经批准了,但只是一泉之水,只增加了大部分城市湖池宫殿的用水量,对航运没有影响。
到元二年(公元1265年),郭守敬又提出了第二个方案,即利用金朝修建的浑河口,在上游开一条分水河,引回浑河。水情泛滥时,开启分水河闸,消除水患。与此同时,郭守敬为了解决泥沙问题,撤出了运河上的闸坝,使泥沙自然随水流走。然而,由于大多数通州运河段的水位梯度,没有大坝的控制,大型粮船仍然无法逆水而上。最后,它只有助于两岸的农田灌溉,甚至运输西山的木材。
截至元28年(公元1291年),有人建议使用滦河和浑河作为大多数运输水道。忽必烈犹豫了一下,派专家郭守敬进行实地调查。郭守敬的研究发现,这一建议非常不切实际。然而,郭守敬利用向朝廷报告的机会,提出了他多年来计划的新运河计划。
郭守敬的计划是将他第一次挖掘的瓮山流出的清河上源引入南部的高梁河(宋太宗在这里被辽军打败),并将昌平县神附近的白浮泉引入瓮山,以扩大水源。然后,将河水引至西山脚下,然后沿西山向南,汇集所有从西山向东流入沙河、清河的泉水,再通过高梁河与通州运河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引入了清泉水流,解决了沉淀问题,为运河下游建造船闸创造了条件。
忽必烈最终采纳了郭守敬的建议。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160多英里长的运河和所有的大坝工程。这条运河被称为通惠河,从昌平到瓮山的一段也被称为白浮堰。通惠河的建成真正实现了大运河的全线航行。运粮的糟船可以通过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市。
运河不仅解决了粮食运输问题,而且促进了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这条运河在促进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杭州、苏州、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天津等。商业的兴衰与运河密切相关。例如,在清朝,著名的水帮专门吃大运河。
清末,铁路成为最先进、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大运河的作用明显低于以前。然而,到目前为止,大运河仍然具有非凡的交通价值。
[img]640370[/img]
对于不再是社会主流存在的事物,我们应该更加尊重,而不是用完后放弃。如果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那么大运河(包括隋朝的大运河和历代的运河)可以被称为“阿姨河”。
隋朝开挖了大运河,为什么元朝重建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