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冰”千日用“冰”一时!古人是怎么养“冰”用“冰”的?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再往下看~
在炎热的夏天,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夏天三件套是WIFI,空调和西瓜(西瓜必须从冰箱里冷冻,味道最好)。那么,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制作冷冻食品来解渴的呢?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用冰来消暑,但在古代,如何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获得和保存冰。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办法制作冰块,只有通过保存天然冰块,冰块才能在夏天使用。
第一,取冰
以清朝为例,当时的清朝法院有一个专门用来取冰和保存冰块的部门,内务府和六个部门的工作部门都由水司共同负责。“数九寒天,39寒天”,“1929冰不牢固,49冰逐渐融化”。每当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工部都派人去采冰,
采冰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积水池、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从什刹海向东南流的御河。与以往相比,冰窖监督和工部派出的官员早已祭祀过河神。祭祀结束后,他们“测量河流”,即捞出水草杂物,打开上游闸门,用水冲洗,然后关闭下游闸门蓄水,使水面上升。三九天后,河水形成厚厚的冰块,可以开采。冰跳是采冰人的重要工具,杆长六尺多,顶部呈矛状,1.5尺长,双倒钩或单倒钩矛状。工匠们在冰面上按照每块冰方一尺五寸的标准,用冰跳水平、垂直地一排排画出来
第二,储冰
为防止冰出水后融化,采冰工人会尽快将采冰拖到岸边堆积,然后迅速运到冰窖储存。
从清初顺治到乾隆年间,共有37个冰窖用于藏冰。内务府建办院分布紫禁城5座。宫外最近的冰窖是景山西门外,共有6个;从北到德胜门外有10个;从南到正阳门外有2个地窖。城外12个冰窖主要面向六部官员,即兵、工、刑、官、户、礼,以及没有资格建立自己府窖的皇室贵族。这些冰窖通常建在地形较高、土壤坚固的地方。由于土壤温度较高,大气更稳定,冰窖呈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清代冰窖主要分为砖窖和土窖。砖窖是用石头和城市砖砌成的。砖或石板铺在窖底,倾斜到一端或两端。最低处与窖外排水沟或专门挖掘的井相连,融水时及时排出,或从窖外井口抽出,窖顶覆盖房屋。土窖通常是挖土坑,筑土墙,就是一个大坑。地窖坑有四面墙,一边有一条运冰坡道。地窖没有地窖的顶部。冬季采冰后,临时用竹竿和杉竿盖上芦苇席茅草,抹一些泥或培土保温保温。
[img]640490[/img]
@ 用冰
夏天,天气炎热时,从冰窖里拿出冰块使用,主要是为了消暑。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只有冰才能取代这两种现代设备。夏天,在大厅里放一个木架,把冰盆或冰桶放在木架上,把冰块放在盆里或桶里,凉爽缓慢,室内凉爽多了。用冰块形成自然简单的“空调”。冰具有空调的功能,自然也具有冰箱的功能。清朝统治者以吃冷饮和冰食而闻名。慈禧太后最喜欢吃冰食。慈禧要求消暑小吃一定要冰镇,花样繁多。消暑解渴不是皇家特权,百官平民都有这种权力。顺治初年,政府制定了一个制度,“每年从夏天到夏天,每个人都应该安装香蕉汤。”香草汤是上朝办事员在酷夏时节提供的一种冰镇饮料。
[img]640491[/img]
养[冰]千日用[冰]一时!古人是怎么养[冰]用[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