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千里,铁马兵戈。说到长城,我们必须提到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但此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金长城,即金朝建造的长城,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不幸的是,金长城的一个缺陷让金人白忙起来,最终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什么是缺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img]638039[/img]
回到公元1125年,迅速崛起壮大的金朝,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盛的带领下,摧毁了不可或缺的辽国,两年后摧毁了软弱的北宋。然而,金朝家族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持续多久,北方的蒙古人又崛起了。他们经常带领军队南下,最终成为金朝的一大难题。
北宋后,南宋立即成立,于是南宋和蒙古一南一北,将金朝夹在中间,形成了不利局面。因此,在此背景下,金太宗开始在北方草原上大规模建设防御工事,以抵御蒙古铁骑的南下,然后致力于对付南宋的软柿子。金朝修建的防御工事,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金长城,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叫金界壕。正如《金史》记载的那样,“修建北方的壕沟,建造堡垒……”。因此,从金太宗到金朝灭亡,在这一百多年里,金人一直在不断修建长城,以对抗蒙古人的强烈进攻。
从考古发现来看,金长城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包括北线(呼伦贝尔-肯特山)、南线(金国东北路和西北路)、中线(外兴安岭-阴山)。金朝为了修建金长城,可谓耗尽了人力和财力。据《金史》记载,“用工75万,驻军卒止用,不如民……”。金人认为长城一修就能高枕无忧,但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经发掘,专家们确定金长城的建设形式为“双沟双墙”,即主墙、内沟、副墙、外沟由内而外。@ 一个完整的金长城宽30-60米。虽然这种设计可以在短时间内抵抗蒙古铁骑的攻击,但金人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即自然天气。
在蒙古高原地区,天气恶劣多变,往往是暴风雨,高原四面开阔。因此,在天气的影响下,夯土建造的金长城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旦城墙倒塌,战壕将直接填满,蒙古铁骑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越长城。最后,金朝的结果也是如此。蒙元骑兵的全面进攻突破了金长城的防御。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金朝宣布灰飞烟灭。由此可见,金人向我们汉族人学习修建长城,其实只学到了皮毛,没有探索长城防御背后的战略思想。比如秦长城和明长城,大部分都是建在山上或者悬崖边上的,这叫按山险守卫。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用巨石。另一方面,金长城都建在草原上。即使遇到山,也会绕过山,然后在平地上修建长城——平地长城,但很容易被敌人征服。大多数金长城都是夯土长城,时间长了,面对风剥雨蚀,长城不能坚持多久,就会土崩瓦解,起不到有效的防御作用。
对于当时的黄金人来说,根据他们的自然环境,建造长城防御工事是不合适的,但他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战斗能力。当蒙古骑兵南下时,他们直接与他们作战。如果他们能赢,他们自然会削弱敌人的傲慢;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也会让敌人觉得黄金人不容易挑衅。
通过金长城,我们应该知道,任何决定都不能忽视其他外部因素。毕竟,成功是很难复制的。关键是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最后,通过这座长城,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祖先无限的智慧和不怕困难和危险的伟大精神。
金太宗修建了一个[长城],结果过程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