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明朝要实行筹兵制?它的缺点是什么?

对于明军的卫所制度,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总是贬低而不是赞扬。其“古董”管理模式使明军的作战能力极低,无法承受明朝中后期的大规模战争压力。因此,明朝君主和大臣后来推出了营地制度来取代卫生制度。

但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明朝也不是百利无害。

@ 谈谈卫所制度的背景。

洪武皇帝“驱逐鞑靼囚犯,恢复中国”后,明军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第一卫兵491,311”,军队总数约超过310万。明初,军队几乎没有空缺,这是相当可靠的。也就是说,在刚刚平定世界、国家生产力尚未恢复、全国生产人口较少的情况下,明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0多万人,是后世明朝常备军的三到四倍,这是当时社会无法承受的。

然而,贸然裁军将使社会立即成为众多无所事事的退伍军人,这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威胁到皇明政权的建立。因此,实施屯田守卫制度已成为最佳选择。

卫所制度造成了明军作战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img]638561[/img]

从明初的屯军设计也可以看出:“军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还会有其他分配军事力量的方案,但屯田士兵远远多于作战士兵。洪武皇帝还对五军都督府的将军说:“今天海内宁静,边境无虞。如果使兵但坐在农场里,农民就会受弊。这不是长治久安的艺术。它命令世界卫所、督兵屯种,几个兵农合一,国家用于舒适。“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生产。

因此,卫所制下的明军作战能力薄弱是理所当然的——其设计的初衷是解决庞大的军事人口与尚未成长的生产人口之间的矛盾。

事实证明,明初的卫所制度达到了洪武皇帝的目的。每个卫所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有的甚至可以盈余,比如延绥镇边荒地的“粮草数量达到10万”。然而,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多数卫生中心的军队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或训练强度不足。此外,由于军人终身服役,大多数中下层军官世袭,军队老龄化严重,上升空间狭窄,作战能力极低。充其量,他们只能维护当地的公共安全——虽然一开始的目的只是这样,但后来被用来投入大规模战争,如永乐六次北征、三次攻打安南、向西北进军,军队的规模往往是数十万,其中有大量的卫生部队。

卫所制度注定只是暂时的,改革迫在眉睫。

前面提到,卫生系统的初衷是兵农合一,解决国初生产力不足的问题。中后期,随着国家生产力的逐步恢复和生产人口的不断增加,卫生系统的存在失去了意义。政府要逐步有计划地进行兵制改革,逐步淘汰卫生系统。

永乐皇帝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迁都北京后,他立即成立了京营,培养了20多万常备军,并逐渐用职业兵代替了九边等地的卫所军队。但广袤的大陆依然存在着许多有田有籍却无人居住的“幽灵”卫生所,军官占用严重,卫生所士兵逃往日益增多。然而,一系列政治事件使改革无限推迟,直到形势变得越来越失控,卫所制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img]638562[/img]

随后战争催生了营伍制。

明英宗正统年间,即洪武之后的第五位皇帝,改革逐渐拉开帷幕。土木堡变更后,明军京营损失惨重,各地边防陷入危机。随后,蒙古部落入侵北京。当卫生部队不可用和不可用时,明廷派皇家历史到大陆招募军队。

后来,战争继续进行。为了弥补军队数量的不足,招募军队已成为常态,并不断补充。嘉靖时代大规模发展,卫生中心制度完全边缘化,招募军队已成为明朝军队的主要力量。

招兵叫营兵,编制、待遇与卫所不同。

在营伍制下,将军分别是总兵、副将军、参将、游击、千总、将军等。,而卫所制是指挥使、指挥官、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一个卫大约有560人,营伍制一个营的兵力大约在2250人到4500人之间。卫所部队有耕地,营伍军人有工资可拿。

招聘制度实施后,明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最著名的是东南地区的齐家军和余家军,东北地区的关宁骑兵,西北地区的秦兵。这些士兵参军,职业作战,军事成就可以获得奖励或晋升,实现阶级转型,士气更强。

营军制的存在使明军能够与国内外的反对势力作战。例如,万历年间入朝征日。虽然军队数量不多,但都是从辽东、宣府、延绥、浙江等地的作战力量中抽调出来的,从而赢得了与日本的作战。如果明朝在这个时候仍然普遍使用卫所制度,那么军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应对长途远征和持久作战。

营伍制拉开了明朝军事改革的序幕,却没能一直走到最后——筹兵制太贵了!

明朝初年,国家财政仍然富裕,外部战争强度较小,营地兵役规模不大。然而,在中后期,招聘已成为主流,招聘成本也在上升,但国家财政正在日益崩溃。

[img]638563[/img]

小冰河期到来后,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多年来头疼的蒙古部落也疯狂攻击边塞。女真部落在东北崛起,通过掠夺和屠杀削弱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明朝势力。明朝法院不得不招募更多的士兵来处理它,因此形成了一种“开放和节约资源”的局面。

比如明朝的儒家将领谭纶曾经对朝廷苦叹:“中国长技术不如火器。如果你想训练3万人,你可以得到3000人的鸟手作为冲锋。”但是“计算3万人,每个月应该给银一两五块钱,年费45万。司农告缺,一难也难。”经过计算,发现相当于每个士兵的182。这个程度已经吓到了户部和兵部,这还是隆庆时期的事。

崇祯年间,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但每名士兵的年薪已超过42英镑。士兵在工资不足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士兵的忠诚度和士气。

更严重的是部队在筹兵制下的归属。明末官兵私有化问题一直很严重。例如,每个边境城镇都有大型家庭群体;招募制度兴起后,大部分军队属于将军。例如,浙江的招募不再为军队选择将军,而是将军自己招募军队,招募100人授予将军,招募3000人授予将军。这样,军队私人化问题就难以逆转。崇祯皇帝殉国后,南京京畿道有江北四镇,荆襄有左良玉,拥兵近百万。然而,这些士兵都是为将军服务的部队,他们的目的地和将军一样——高杰被刺杀后,部队逐渐崩溃分裂;刘泽清和刘良佐投降满清,部队成为清军的前锋;黄得功部死战殉国。

这些部队的最终目的地与他们的将军一致,从不接受朝廷的命令。这自然与明朝士兵的生活环境有关,但扩大官员的个人权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 任何改革都必须是社会性和全面性的。明军改革的问题是:

一方面,为时已晚——在早期阶段没有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但在战争爆发时突然大规模扩军,没有考虑后果;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落后并不能保证军队的巨额支出。

同时,明朝农民的税收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和英国的四十分之一,但人民负担严重,国家赤字不断。社会迫切需要全面的改革来打破枷锁。军事改革远远不够。


为什么明朝要实行筹兵制?它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明朝要实行筹兵制?它的缺点是什么?

,,,,,,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

  • 陈子龙为何被称为明末文坛殿军?他思想有何特点
  • 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陈子龙的简介,常见于《明史列传》等历史典籍中。据陈子龙简介描述,生于公元1608年的陈子龙是南...

  •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又是怎么消灭张士诚的
  •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