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亲属要穿特殊的衣服,称为丧服或孝服,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但最早的丧服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鬼神恐惧的表现。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可以伤害子孙后代。
如果子孙后代有过错,灵魂就会受到惩罚。为了逃避对灵魂的惩罚,在人们死后,亲戚们经常不得不躲在外面一段时间,或者穿上一件特殊的衣服,这样灵魂就认不出来了,事实上,这是一件护身服。渐渐地,这种护身服已经演变成一种广为人知、被人们接受的孝道服装。
西周左右,有关于丧服的记载,当时被称为“素服”。春秋初期,丧服逐渐流行,形成了相关制度。尤其是在鲁国,丧服制度已经相当完善。鲁襄公死后,他的儿子昭公在埋葬他时连续换了三次丧服。当时人们因为不合规而责备他。
[img]638722[/img]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破坏了周丽,严重违反了葬礼。这种违法行为不仅让统治者感到担忧,也引起了士人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极大关注。他们在西周丧服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补充。最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五等丧服制度。
五等丧服制度是以血缘亲属为基础的。根据血缘关系的距离,分为五个不同的孝道等级,包括五世九族。计算方法是从我开始,有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四世,有子孙、曾孙、玄孙四世。
向右横向有兄弟,从兄弟(同一祖父)、再从兄弟(同一曾祖)开始、族兄弟(同一高祖),左边有姐妹,从姐妹,再从姐妹,族姐妹。五等丧服是根据这种纵横血缘关系的距离来确定的。它把上、下、左、右的所有亲属都纳入了这个严密的亲属网络,既能达到维持宗族关系的目的。
[img]638723[/img]
它还可以起到检验每个人道德行为的作用,@ 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0多年来,许多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五服制度变化不大。直到今天,它仍然被用作表达亲属关系的标准。
五服制度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