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周朝的分封或多或少都被后期美化了,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美化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互相争夺,贪得无厌地夺取土地,导致人类贪婪猖獗,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想象和解读了西周初年的社会图景。在这种想象和解读中,西周初年的分封场景显得温暖、有序、宽容。
比如孟子曾经说过:“天子制,地方千里,公侯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么,真实情况是否如此有序呢?我们来谈谈两个例子,你可能会明白。
[img]638250[/img]
(姜太公剧照)
众所周知,姜太公分封的土地是齐地。姜太公是在西周建立过程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当时周文王的父子都比较盲目,周文王也多次被商纣王拘留打压。然而,在他们找到姜太公后,姜太公为他们规划了一个很好的奋斗方向,也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奋斗理由,那就是“纣王失德”和“世界上应该有德人居之”。因此,周文王父子与各地诸侯合围商朝。
姜子牙给周文王父子的策略真的很合适,很快,四方诸侯都支持周天子,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赢得了世界。
从上面可以看出,姜子牙在周武王获得世界的过程中,贡献最大。合理地说,他应该得到最大的分封。然而,事实上,姜太公却被封在齐地。春秋战国后期,齐地是个不错的地方,尤其是盐铁丰富,齐国也依靠盐铁发大财,成为东方强国,曾称霸诸侯。然而,当时的齐国只是一个不发达的地方,与邻东夷相比,东夷是一个刚刚被商纣王打败的部落,心中充满了仇恨。换句话说,齐地实际上是一个既不肥沃也不危险的地方。
由于姜子牙的功劳最大,周天子怎么能把他分封在这样的地方呢?
显然,周天子最初的分封并不那么公平和公正。他对姜太公的做法反映了他对姜太公的怀疑和警惕。他担心姜太公和他的后代会变得更大,所以他对他做出了有意的打击。
(周昭王剧照)
让我们谈谈楚国。楚国成为周朝分封后最不稳定的因素。自周朝分封以来,楚国几乎与周皇帝一起消费。楚国完全拒绝接受周皇帝的部署。应该贡献的人不应该贡献,应该听的人不应该听。周皇帝对楚国的做法非常不高兴。周昭王曾与军队讨伐楚国。不幸的是,整个军队最终被汉水覆盖。后来,楚国国王甚至自称“国王”。
楚国为什么一直和周天子摩擦?根本原因是周天子对楚国的分封让楚国不满意。当时,周天子只把楚国的君主分封为“子爵”,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头衔。当然,如果楚国君主只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封他为“子爵”,估计他不会有太多的意见。但问题是,他必须为周天子的分封做出更大的贡献。
既然楚国君主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为什么周天子不给他一个更大的分封呢?根本原因是楚国当时是一个荒野的地方。楚人性格坚韧,容易闹事。如果周天子给楚国一个更大的头衔,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大。一旦扩大,可能对中央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周天子在分封时,绝对不是那么公平合理,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划定,而是一场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商纣王剧照)
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夺取世界的过程中,周天子不是独立打下来的,而是在周围部落的帮助下打下来的。为了得到周围部落的支持,除了在口号上声称自己属于“德国人”外,他们还必须向诸侯们做出各种承诺,说他们将分封世界,而不是像商周王那样把东夷这样的周边部落作为自己的领土。正是因为这样的分封,诸侯部落才支持周天下,帮助他最终获得天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天子其实是不愿意分封的。当然,他也想像商纣王一样获得所有的土地。只是情况迫使,他不得不分封。
然而,在分封的时候,周天子也在耍花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利益,稳定周朝的统治,他封闭了许多诸侯国。这样,任何诸侯国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周天子竞争。这有点像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防止诸侯变大。后来诸侯变大了,这是他们合并的结果。
(参考资料:孟子、史记等。)
为什么周天子不给自己多留封? 但是把大部分土地分开呢?